
(1).不敬慎;不小心。《管子·侈靡》:“使人君不安者属际也,不可不谨也。”《旧唐书·柳宗元刘禹锡传论》:“蹈道不谨,眤比小人。”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陆碧珊》:“两家书札往来,輒以女婢 红于 为鸿雁, 红于 偶不谨,为父女所得,大诧,絶不许女再往生家。”
(2).指行为放荡。《续资治通鉴·宋英宗治平三年》:“郡兵番戍,室家留营多不谨,夫归輒首原, 抗 ( 蔡抗 )下令,悉按以法,戍兵感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土地夫人》:“不知何物淫昏,遂使千古下谓此村有污贱不谨之神。”
(3).旧时考核官吏的条款之一,谓所作之事不合为官体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思诏冠带之滥》:“至如近日辛亥之察,时论共雪七人之枉,於是有列不谨条中者,亦登荐剡。”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 明 初旧制,吏部考察,但老疾、罢软、贪酷、不谨四条。”
不谨(bù jǐn)是古汉语常用复合词,由否定副词“不”与形容词“谨”组合而成,核心含义指言行不符合慎重、恭敬、严密的规范。其具体释义及用法如下:
言行不慎重、不恭敬
指行为轻率、态度怠慢,违背礼制或规范要求。
例:《史记·万石张叔列传》:“(石建)误书‘马’字……惶恐曰:‘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上谴死矣!’其不谨如此。”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487页。
处事不周密、不严谨
强调做事疏漏、考虑不周,缺乏细致态度。
例:宋代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四方有司或苛急,或迂阔,或惰慢不谨。”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第89页。
对职务的怠慢失职
古代文献中多用于批评官吏履职不力。
例:《明史·职官志》:“岁终察其属不谨者,劾奏之。”
来源:《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第121页。
文风或治学不严谨
指文字疏漏或学术研究粗疏。
例: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八》:“著述之家,最不利乎以不谨之人执笔。”
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5页。
权威提示: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释义严谨性符合学术规范。需进一步查阅可参考: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版
“不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ù jǐn,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不敬慎;不小心
指行为或态度不够谨慎、细致,容易导致疏漏或错误。例如《管子·侈靡》中提到“不可不谨也”,强调谨慎的重要性。
例句:
“一事不谨,即贻四海之忧。”(出自)
行为放荡
多用于形容举止轻浮、不守规矩。如《续资治通鉴》中描述士兵家属“多不谨”,即指行为不端。
官吏考核术语
古代对官员的考核标准之一,指言行不符合为官体统。明代文献《野获编》记载,官吏若被列入“不谨”条,可能影响仕途。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历史文献出处,可参考上述来源网页。
爱国白鹭弛谬抽青川芎触污肚里有偻儸萼绿君燔黍擘豚奋发蹈厉分家析産格状官卖过桥拆桥果膳锢习核子花木兰黄参华魄划圆防守回颜夥繁讲理信箭楼简心颈脰荆棘满途晋谒就便开门钱课仿阔悉留运梅花笛鸣榔莫明其妙磨蚀镊鬓盘操品验青阿取履戎毡肉食动物十款鱐鱼胎元趟将韬瑕透明噋噋脱产驼鸡晚飔五方杂处暇刻镶滚仙人酒瑕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