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曹娥碑的意思、曹娥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曹娥碑的解釋

曹娥 的墓碑。 東漢 上虞 度尚 立,其弟子 邯鄲淳 撰文。碑已不存,文見《古文苑》卷十九。後世所傳《曹娥碑帖》,一為 晉 人墨迹摹刻的拓本, 宋 拓《臨江戲魚堂帖》本題作 晉 右将軍 王羲之 書。一為 宋 元祐 八年 蔡卞 重書,題作《後漢會稽上虞孝女曹娥碑》。行書。文見《金石萃編》卷一四○。《紅樓夢》第七九回:“好新奇的祭文!可與《曹娥碑》并傳了。” 康有為 《廣藝舟雙楫·十家》:“ 王羲之 《曹娥碑》、 王獻之 《保母志》、 陶貞白 之《瘞鶴銘》,疑難遽定,不復録。”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曹娥碑是中國曆史上一方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著名碑刻,其核心含義可從漢語詞典角度結合曆史文獻作如下闡釋:

一、碑刻本體釋義

指東漢時期為表彰孝女曹娥所立的紀念碑。曹娥為尋找溺亡父親投江殉孝,時人感其至孝而立碑紀事。該碑原立于曹娥投江處(今浙江紹興曹娥江畔),既是旌表孝道的實物載體,也是中國古代碑銘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曆史典故溯源

典出《後漢書·列女傳》:"娥年十四,乃沿江號哭,晝夜不絕聲,旬有七日,遂投江而死。"三國時邯鄲淳撰寫碑文(一說為度尚立碑),以四言韻文記述曹娥事迹,文辭凄美,被譽為"孝女絕唱",成為後世孝道教育的經典文本。

三、文化象征意義

  1. 書法藝術載體:相傳東晉王羲之曾以小楷重書碑文(現存刻本多傳為王羲之筆迹),其拓本成為書法史上重要範本。
  2. 文學典故符號:碑陰所刻"黃絹幼婦,外孫齑臼"(隱"絕妙好辭"四字)的蔡邕題詞,衍生為漢語中"文采超絕"的經典隱喻,見《世說新語·捷悟》。
  3. 孝文化圖騰:自宋代列入"二十四孝"後,曹娥碑成為中華孝道精神的物質化象征,曆代文人題詠不絕。

四、文獻傳承脈絡

現存最早記載見于南朝《會稽典錄》,碑文收錄于宋代《古文苑》卷十九。現存紹興曹娥廟碑為宋代重刻,碑文内容經《後漢書》李賢注引得以完整保存,成為研究漢代碑銘文體與倫理觀念的關鍵實物文獻。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後漢書·列女傳·曹娥》(中華書局點校本)
  2. 《世說新語·捷悟》劉孝标注引《會稽典錄》
  3. 《古文苑》卷十九《曹娥碑》(四部叢刊影宋本)
  4. 《紹興府志·古迹志》(清乾隆刊本)

網絡擴展解釋

曹娥碑是東漢時期為紀念孝女曹娥所立的石碑,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價值。以下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

一、基本背景

曹娥碑始建于東漢元嘉元年(151年),由會稽上虞縣令度尚主持修建,旨在頌揚曹娥的孝行。曹娥因父親曹盱溺亡後投江尋父,五日後抱父屍浮出,被奉為孝女典範。

二、碑文與書法

  1. 碑文創作:最初由邯鄲淳撰寫祭文,文采斐然。
  2. 書法傳承:
    • 東漢蔡邕(蔡文姬之父)曾題寫碑陰“黃絹幼婦,外孫齑臼”八字,被楊修解讀為“絕妙好辭”。
    • 現存碑刻為宋代蔡卞(王安石女婿)重書,行楷字體,高2.1米,寬1米。

三、文化意義

四、現存情況

原碑已散失,現存宋代重刻碑位于浙江紹興上虞曹娥廟内,碑文内容收錄于《古文苑》《金石萃編》等文獻。

如需了解碑文原文及詳細故事,可參考《孝女曹娥碑》相關古籍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哀迷北曹備注閉門埽軌波勢沖牀爨夫蹉路踧笮到彼岸道業段氏分惠趕忙公表公肩貫顊瓜田賀瑞鴻振逭誅僵偃嚼筆焦府诘蹶羁牽救撫就使老掉牙雷首練形留犁撓酒骊邑龍蛇火露相鸾鳳紙擄劫馬口錢耄倦惱羞變怒茜紅青蔥欺上瞞下七事秋蓬染汙射莎倏忽私貼遂往苔發桃花粉獺皮冠體狀脫煞微綸無縛相倫顯狀西裡西亞織工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