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虏的意思、粗虏的详细解释
粗虏的解释
1.亦作"麄虏"。
2.粗暴鲁莽。
词语分解
- 粗的解释 粗 ū 疏忽,不周密:粗心。粗疏。粗略。粗率(刬 )。 不精致,工料毛糙:粗糙。粗劣。粗料。粗纸。粗粮。粗制滥造。去粗取精。 长条东西直径大的:粗大。粗壮。粗重。粗实。粗线条(a.指毛道粗的线条:b.
- 虏的解释 虏 (虜) ǔ 俘获:虏获。俘虏。(.打仗时捉住敌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 俘获的人。 中国古代对北方外族的贬称。 笔画数:; 部首:虍;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粗虏”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带有贬义色彩,主要用于形容人或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
核心词义:粗野鄙陋
- “粗虏”的核心含义是指粗野、鄙陋、缺乏教养或礼仪。它形容人或其言行举止显得野蛮、粗俗、不开化。
- 其中,“粗”指粗糙、不精细、不文雅;“虏”本义指俘虏、奴隶,引申为对边远地区或敌对民族带有蔑视意味的称呼,这里强调其野蛮、未开化的特质。两者结合,强化了贬低、轻视的意味。
-
历史与文献出处
-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尤其是描述异族或行为粗鄙之人时。
- 例如,在《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中就有使用:“是时孝武因其余财府帑之蓄,始有钩深图远之意,探冒顿之罪,校平城之雠。遂命票骑,勤任卫青,勇惟鹰扬,军如流星,深入匈奴,割裂王庭,席卷漠北,叩勒祁连,横分单于,屠裂百蛮。烧罽帐,系阏氏,燔康居,灰珍奇,椎鸣镝,钉鹿蠡,驰坑岸,获昆弥,虏侲倀,驱骡驴,驭宛马,鞭駃騠。拓地万里,威震八荒。肇置四郡,据守敦煌。并域属国,一郡领方。立候隅北,建护西羌。捶驱氐、僰,寥狼邛、莋。东攠乌桓,蹂辚濊貊。南羁钩町,水剑强越。残夷文身,海波沫血。郡县日南,漂概朱崖。部尉东南,兼有黄支。连缓耳,琐雕题,摧天督,牵象犀,椎蚌蛤,碎琉璃,甲瑇瑁,戕觜觿。于是同穴裘褐之域,共川鼻饮之国,莫不跣足稽颡,失气虏伏。非夫大汉之盛,世藉廱土之饶,得御外理内之术,孰能致功若斯!**” (此处“虏伏”虽非“粗虏”原词,但体现了类似语境中对异族的描述,后世“粗虏”一词的贬义色彩与之相通)。
- 现代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收录了该词条,释义为“粗野愚钝”。
-
用法与语境
- 对象: 常用于指称古代中原王朝眼中文化落后的周边民族(如匈奴、羌、胡等),或泛指行为粗鲁野蛮、缺乏礼教之人。
- 色彩: 具有强烈的贬义和蔑视色彩,反映了古代华夏中心观对异文化的偏见。
- 现代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已极为罕见,属于生僻的古语词。若使用,需注意其强烈的负面含义和历史语境。
“粗虏”是一个古汉语贬义词,意指粗野鄙陋、缺乏教养(尤指文化礼仪方面),常带有对特定人群(如古代少数民族)的蔑视意味。其核心在于强调对象在行为举止或文化上的“粗野”和“未开化”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
-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或纸质版): 提供“粗虏”的标准词条释义“粗野愚钝”。
- 《后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或权威电子数据库如“中国基本古籍库”): 提供类似词汇使用的历史语境例证(如引文中对异族的描述),有助于理解“粗虏”产生的背景和含义。
- 古汉语研究著作(如王力《古代汉语》等): 对古语词的含义、用法及历史背景有深入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粗虏”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释义
- 拼音与注音:cū lǔ(ㄘㄨ ㄌㄨˇ)。
- 核心含义:形容行为或性格“粗暴鲁莽”。
- 异体写法:也可写作“麄虏”。
二、构成解析
- “粗”的义项:指粗糙、不细致,引申为言行直率、缺乏分寸。
- “虏”的关联:原指俘虏,此处可能借其贬义强调粗野状态。
三、使用示例
- 文学引用:如《水浒传》第五十回中“小妹一时粗虏,年幼不省人事”,描述人物因鲁莽而冒犯他人。
四、相关说明
- 近义词:粗鲁、莽撞(需结合具体语境)。
- 适用场景:多用于书面或古典语境,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了解“虏”的详细字源或“粗”的扩展义项,可参考汉典或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暗昧之事懊怅百榼八能不矜不伐不索操执擦西谗愬嗔视钏臂答疑谍贼贰馔凡尘番奴凫旌服箱改救惯技傀俄姑娘追寒悚横衣家成业就假拱蹇吃剪刻见面礼洁白金图攫醳粮尽援绝寥旷离魂女垆邸炉煅冥冥之志农闲槃错飘瞥千状万端起波青洲瞿麦声言深永十吏札十日并出士行死神宿忧抬筐唾辱酴苏晚雕武官瞎火兵县熢锡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