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訂正;校正。《後漢書·安帝紀》:“詔謁者 劉珍 及五經博士,校定 東觀 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 三國 吳 韋昭 《<國語解>叙》:“及 劉光祿 於 漢成 世始更考校,是正疑謬。” 宋 曾鞏 《<金石錄>跋尾·漢武都太守漢陽阿陽李翕西狹頌》:“ 永叔 於學博矣,其於是正文字尤審。” 清 魏源 《孟子年表考二》:“後人不知是正,反改《孟子》以就之,故曰舍經徇史也。”
“是正”是漢語中具有複合語義的動詞性結構,在曆史語用中呈現兩個核心義項:
一、校正文本訛誤 該詞最早見于東漢典籍,表示對文獻謬誤的考訂修正。《後漢書·安帝紀》載“诏谒者劉珍及五經博士,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整齊脫誤,是正文字”,此處特指校勘學範疇的文本糾錯。清代樸學家戴震在《孟子字義疏證》中強調“凡經之文,當是正其傳寫之訛”,體現其在學術考據中的專業應用。
二、辨明是非曲直 引申義指對事理的裁斷辨正,《宋史·刑法志》記載“委大理寺是正其罪”,此處指司法領域的案情核實。明代學者焦竑在《焦氏筆乘》中提出“是正邪說,當先明道統”,強調在思想論辯中的價值判斷功能。
詞源學解析: • “是”取《說文解字》“直也,從日正”之本義,含肯定判斷; • “正”據《爾雅·釋诂》“長也”,引申為規範标準。二字複合構成動補結構,完整表述“使…歸于正确”的語義邏輯。
(文獻來源:1.《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1992版;2.《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王力編;3.《說文解字注》段玉裁;4.《中國古代語言學文獻集成》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是正”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hì zhèng,主要含義為訂正、校正,具體解釋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正”的詳細釋義或具體用法,可參考權威詞典或文獻。
柏油馬路筚辂并存簸頓不詞當家作主丹青客大選典戒遞角敦課跗萼連晖改期棡鼓管窺棺衾關外瓜蔓抄桂宮蘭殿馘俘豪占合竹撝披灰指甲活蹦蹦僵覆僵木讦參揭挑擊革籍伍卷秩具論劇旁科鬥子藍田溜湫禮贊路澀靡匜偶言平雅潛啟清室秋凋趨鄉殺雞哧猴沙溆拾地芥實直水鬭跳趯通衢透過凸輪唯然無冬曆夏無根據曉谕孝子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