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誓戒的意思、誓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誓戒的解释

(1).约束训戒。《周礼·天官·大宰》:“祀五帝,则掌百官之誓戒。” 郑玄 注:“誓戒,要之以刑,重失礼也。” 林尹 今注:“誓戒,约束警戒之也。祭祀大事,恐其失礼,先告之以失礼之刑而誓戒之也。” 明 方孝孺 《郊祀颂》:“誓戒大臣,大祀攸举。”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听其言也厉》:“居官则告諭可以当鞭朴,行师则誓戒可以当甲兵,此之谓‘听其言也厉’。”

(2).约束训戒的言辞。《清史稿·礼志一》:“大祀前三日,帝致斋大内,颁誓戒。辞曰:‘惟尔羣臣,其蠲乃心,齐乃志,各扬其职。敢或不共,国有常刑。钦哉勿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誓戒”是汉语中一个具有仪式性与规范性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源、典籍应用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一、字义溯源

“誓”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约束也”,特指通过语言立定的规约;“戒”甲骨文象形为双手持戈,本义为警惕防备,《说文》引申为“警也”。二字合称既包含立约的庄严性,又强调警示的预防性。

二、典籍应用

  1. 礼制范畴:《周礼·秋官》载“誓戒,掌斩杀戮者”,指重大祭祀前对执事者的训诫
  2. 军事领域:《尚书·甘誓》记载夏启征伐有扈氏时“誓于师”,通过誓词整肃军纪
  3. 教育场景:《礼记·文王世子》言“司徒诏誓众士”,体现师长对学子的训导规约。

三、文化意蕴

该词承载着中国古代“言出必行”的信用观,如《论语·子路》强调“言必信,行必果”的精神内核,同时反映宗法制度下通过语言建构秩序的社会治理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誓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誓戒”包含两层含义:

    • 动词性:指通过誓言或规则进行约束、训诫,强调以严肃方式规范行为。例如《周礼·天官·大宰》提到祭祀时“掌百官之誓戒”,即通过刑罚威慑确保礼仪不失。
    • 名词性:指用于约束和警示的言辞或文告,如军事行动前的誓师宣言。
  2. 历史渊源与典籍出处

    • 最早见于《周礼》,在祭祀五帝的场合,由大宰负责对官员进行“誓戒”,郑玄注解释为“要之以刑,重失礼也”,即以刑罚强化礼法约束。
    • 后世沿用此概念,如明代方孝孺在《郊祀颂》中记载“誓戒大臣”,清代顾炎武则将“誓戒”引申为居官、行师时的训诫手段。
  3. 应用场景

    • 祭祀礼仪:古代重大祭祀前对参与者的行为规范,防止失礼。
    • 军事管理:行军前通过誓词严明纪律,如“敢或不共,国有常刑”的警示。
    • 行政约束:官员履职时以誓戒形式强调职责,类似现代宣誓制度。
  4. 语义演变
    从最初的刑罚威慑(如《周礼》),逐渐演变为更广泛的训诫手段,强调言辞的警示作用。例如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誓戒可以当甲兵”,突显其精神约束力。

“誓戒”是中国古代礼法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兼具强制性和教化性,反映了传统社会对秩序与规范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拜折傍晩伴种步月操舟瞠呼其后扯纤拉烟崇期垂衣丛冢错重典试电游斗丽而今绋絻高低海潮海陬汉区豪敢和气致祥化益胡厮哝佳辰减字解池旌麾谨细极膳九轮久湮亢奋闚闪累絷量尺寸璘璘噜哩噜苏庐陵轮化慢慢吞吞民胞物与冥征烹爕曲情人圈三从舍旧谋新神流气鬯嗜芰松台通览芜绝巫女无宰仙佛响音闲挞浪心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