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图谶的意思、图谶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图谶的解释

古代方士或儒生编造的关于帝王受命徵验一类的书,多为隐语、预言。始于 秦 ,盛于 东汉 。《汉书·王莽传上》:“徵天下通一艺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礼》、古《书》《毛诗》《周官》《尔雅》、天文、图讖、钟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意者,皆诣公车。”《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宛 人 李通 等以图讖説 光武 云:‘ 刘 氏復起, 李 氏为辅。’” 李贤 注:“图,河图也;讖,符命之徵验也。”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光武苻坚》:“ 苻坚 禁图讖之学,尚书郎 王佩 读讖, 坚 杀之,学讖者遂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古来帝王姓氏上应图讖,如 汉 号卯金, 晋 称典午,以及 刘秀 、 李渊 之先兆,大抵皆事后附会之説。”参见“ 讖纬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图谶,是中国古代一种将预言与图像、符号相结合的谶纬学说,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政治预言色彩。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学术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核心定义 “图谶”指以图画、符号或神秘文字形式呈现的预言,常假托天命或神灵启示,用以预示国家兴衰、朝代更替、人事吉凶等重大事件。其核心在于“图”与“谶”的结合:

二、历史渊源与政治功能 图谶兴起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时期,与谶纬之学紧密结合,成为政权合法性的重要工具:

  1. 王莽篡汉:王莽利用“符命图谶”制造舆论,宣称获“金匮图”“金策书”等神授符命,为其代汉建立新朝提供依据。
  2. 光武中兴:东汉光武帝刘秀以《赤伏符》中“刘秀发兵捕不道”等谶语为号召起兵,即位后更“宣布图谶于天下”,使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参见《后汉书·光武帝纪》)。
  3. 典籍化:东汉时期形成《河图》《洛书》等纬书体系,将图谶系统化、理论化,与儒家经学并称“经纬”。

三、主要特点

四、著名例证

五、衰落与影响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 基础定义。
  2. 《后汉书·王莽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王莽利用图谶。
  3. 《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华书局点校本) - 记载光武帝推崇图谶。
  4. 陈槃《谶纬溯源》(上海古籍出版社) - 学术专著探讨谶纬起源与发展。
  5.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 释义与历史背景。
  6. 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 - 系统研究谶纬学说。

网络扩展解释

“图谶”是中国古代一种结合图像与谶语的预言形式,主要用于宣扬天命、王朝兴替等政治预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特征

图谶本义为“将来能应验的预言、预兆”,是巫师、方士或儒生编造的隐语式预言,常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如符箓、河图洛书等)。其内容多涉及帝王受命、吉凶符验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

二、起源与演变

  1. 始于秦,盛于东汉:图谶最早可追溯至秦代,东汉时期因谶纬神学盛行而达到顶峰。统治者如王莽、刘秀均利用图谶论证政权合法性,例如刘秀借《赤伏符》称帝。
  2. 官方化过程:汉光武帝于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将其纳入官方意识形态;汉章帝进一步通过白虎观会议编纂《白虎通义》,确立谶纬的经学地位。

三、内容与形式

四、历史作用与批判

五、相关概念

与“谶纬”关系密切,后者是图谶与儒家经典解释(纬书)的结合体,共同构成汉代神学化经学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图谶的文献案例或思想流变,可参考《后汉书》《白虎通义》等史料及的谶纬神学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柏露百像图百战无前不可讳淳酖词忏从容就义登擢都篮笃睦泛泛而谈枫人凤婿更生够本官运亨通姑妹化解黄泥坂火色兼称家头集辞羁靡禁从镜鉴斤两举止不凡恺豫苦语赉赏挛缀陆梁卯册名篇磨洗乃蛮排天澎濞剽卤请昏雀桁屈谷巨瓠芿荏儒行桑叶觞奠时流十色收据素德趟主通宵秃骭妄为毋须相跟香貍邪火夕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