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佛教语。传戒。 南朝 梁 庾肩吾 《和太子重云殿受戒》诗:“传香引上德,列伎进名臣。” 唐 马戴 《送宗密上人》诗:“一自传香后,名山愿卜邻。”
(2).佛教语。行香。谓行法事时持香绕行道场。 唐 广宣 《禁中法会应制》诗:“侍读霑恩早,传香驻日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二》:“《贤愚经》云:‘为蛇施金设斋,令人行香僧手中。’《普达王经》云:‘佛昔为大姓家子,为父供养三宝,父命子传香。’此云‘行香僧手中’与‘传香’,今世国忌日尚行此意。”
“传香”是佛教术语,包含两层核心含义,其词义演变还延伸出现代引申义。以下是详细解释:
传戒仪式 指佛教中传授戒律的仪式,通过焚香、诵经等仪轨完成戒法传承。如南朝梁庾肩吾诗句“传香引上德”,唐代马戴诗中“一自传香后,名山愿卜邻”,均体现传戒的宗教意义。
行香仪式 指法事中僧人持香绕行佛殿或道场的仪轨,通过香气传递虔诚与祈愿。唐代广宣《禁中法会应制》描述“传香驻日迟”,宋代文献记载国忌日仍保留此传统。
在当代汉语中,“传香”被赋予美德传播的象征意义,形容通过言行将善意、品德传递给他人。例如夸奖他人善行时可用“传香”表达其积极影响力。
注:以上解释综合佛教典籍与诗词用例,权威文献可参考《能改斋漫录》《全唐诗》等古籍。
《传香》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美食的香气扩散开来。通常指的是烹饪或烘焙制作的食物使得香味传播到周围,让人闻香而来。
《传香》的拆分部首是“食”和“香”,其中“食”是食物的意思,“香”是形容食物有香味。整个词语共有11个笔画。
《传香》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转七卦文说》中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了古代一位名叫厨桂的厨师制作菜肴时,香气四溢,飘到了邻居家中,引得邻居们纷纷前来品尝他的美食。因此,这个成语就形容了美食香气的传播。
《传香》的繁体字是「傳香」。
在古代,「传香」的写法可能会有所不同。比如在《魏书•刘桢传》中,用的是「傳香」的写法。在《佛宝全书•增广佛果品》中则用的是「轉香」的写法。这些写法的变化与历史变迁、地域差异和个人风格有关。
1. 厨师烹饪出的菜肴香气四溢,整个饭店都弥漫着传香的味道。
2. 面包新鲜出炉,从面包店传香出来,吸引了许多路人驻足品尝。
传播、传媒、传承、传统、香气、火腿、美食
飘香、飘食、飘来香
散香、无味、失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