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论的意思、常论的详细解释
常论的解释
(1).指普遍适用的道理和法则。《后汉书·王符传》:“国以贤兴,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
(2).平庸的言论。《汉书·谷永传》:“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 章炳麟 《论式》:“游谈恣肆而无法程,常论宽缓而无攻守。”
词语分解
- 常的解释 常 á 长久,经久不变:常数。常量(亦称“恒量”)。常项。常任。常年。常驻。常住。常备不懈。 时时,不只一次:常常。常客。时常。经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识。常务。常规。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论的解释 论 (論) ù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议论。讨论。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专业解析
“常论”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通常的、普遍认可的言论、见解或道理。它强调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视为常规或标准的说法或观点。
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进行的详细解释:
-
基本释义:
- 常:指恒久、经常、普通、一般。
- 论:指言论、学说、主张、见解。
- 常论:合起来指平常的言论、普遍的看法、通行的说法或公认的道理。它指的是那些在特定领域或社会中被大多数人认同、反复提及或作为基准的观点。
-
释义延伸与特点:
- 普遍性:常论代表的是在一定范围内被广泛知晓和认同的观点,而非个人或小众的独特见解。
- 常规性:它往往被视为一种标准、规范或无需特别证明的共识性知识。
- 相对稳定性:虽然社会观念会变化,但常论通常指在特定时期或语境下相对稳定和主流的看法。
- 与“高论”、“异论”相对:常论区别于那些深刻、独到或标新立异的见解(高论),也区别于那些偏离主流、与众不同的观点(异论)。
-
出处与用例:
- 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即有使用,常出现在讨论观点、评价人物或事理时,用以指代当时普遍接受的看法。
- 现代用例:
- “这不过是老生常谈,了无新意。”(指重复的、普遍知晓的言论)
- “他的观点突破了常论,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指突破了普遍接受的看法)
- “按照常论,这样做是行不通的。”(指根据通常的道理或看法)
-
权威参考来源:
- 该词的定义和用法可以在权威的汉语语文工具书中找到依据,例如: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对“常论”有明确释义。
-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作为大型综合性辞典,也收录并解释了该词。
“常论”指的是那些在特定社会或知识领域内被普遍认同、视为常规或标准的言论、见解或道理。它体现了认知的普遍性和共识性。
网络扩展解释
“常论”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1.普遍适用的道理或法则
指被广泛认可、具有普适性的规律或原则。例如:
- 《后汉书·王符传》中提到:“国以贤兴,以諂衰;君以忠安,以佞危。此古今之常论,而时所共知也。”
这里强调“贤能兴国”“忠君安国”是古今公认的真理。
2.平庸的言论
指缺乏新意或深度的普通见解。例如:
- 《汉书·谷永传》中批评“背可惧之大异,问不急之常论”,意指忽略重大问题而关注肤浅言论;
- 章炳麟在《论式》中提到“常论宽缓而无攻守”,形容这类言论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
补充说明:
- 词义对比:两种含义看似矛盾,实则取决于语境。前者强调普遍性,后者侧重平庸性。
- 现代使用:当代语境中更偏向第二种含义,如“老生常谈”。
如果需要具体古籍例证或进一步分析,可参考来源网页的完整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
八次摆供辨别力辩口利舌表候嬖近裁缉操持当膺点着斗枢蹲踏敦阅独往鹅鸭行飞掠公夏公座雇募国耻夯实憨皮何辜滑液翦定椒房兰室交露交杂惊靁九回肠军警惧思孔修劳燕勒马辽滇凛凛漏底盲人扪烛靡盬靡曼木履盘陀路咆咻蓬颗芘芣皮褂孅犁企警雀籙诎容柔钝桑屐省事宁人绳束叔均説论泗州和尚文鹢响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