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rrespond] 相互问候;互通音信
(1).互相问候。《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凡巾櫛椸架及男女授受通问婚葬,悉有规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尝擕一童子,自亲串家通问,归已薄暮矣。”
(2).互通音讯。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诗之二:“闻道 秦 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元 杨维桢 《红酒歌》:“别来南北不通问,夜梦玉树春风前。”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朝鲜讲求武备疏》:“从前 李裕元 以该国边事,与臣通问,每附土仪数种。”
“通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互相问候
指人与人之间的礼节性交流,如《礼记·曲礼上》提到“嫂叔不通问”,强调古代男女交往的礼仪限制。
互通音讯
表示通过书信、消息等方式保持联系。例如元代杨维桢的诗句“别来南北不通问,夜梦玉树春风前”,即表达因无法互通音信而产生的思念。
现代语境中,“通问”可扩展为沟通或互联互通问题,如网页例句提到的“电信互联互通”“交通问题”等。但此类用法属于引申义,核心仍围绕“交流”与“联系”。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通问》是指沟通交流,了解情况,互相询问或了解。这个词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过程。
《通问》的拆分部首是“讠”和“门”,它们分别表示“言语”和“门户”。在《通问》这个词中,部首“讠”是汉字“言”的变形,表示言语表达或语言交流的意思;而部首“门”则表示门户的意思,用于指示进入沟通和交流的渠道。
《通问》的总笔画数是16画,其中“通”字的笔画数为10画,而“问”字的笔画数为6画。
《通问》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尚书·五子之歌》。在繁体字中,它是以“通”与“問”表示,其中“問”是影响字形的主要因素,而“通”保留了部分简化的形式。
在古时候,汉字写法相较于现代有所差异。在古代写法中,《通問》这个词的“通”字以长形态展示,底部写为“八”字,上部则写为两条纵向的直线,“問”字相对地则以“闋”形态表现,底部以“門”写,上方则写两个横线。
1. 这个小组非常注重互相《通问》,以便更好地完成项目。
2. 在团队中,大家要时刻保持良好的《通问》,避免出现误会和沟通不畅的问题。
1. 通信:指通过各种媒介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
2. 問題:指需要解答或解决的疑问、难题。
沟通、交流、询问、探讨。
隔阂、隔膜、不通、闭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