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问的意思、通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问的解释

[correspond] 相互问候;互通音信

详细解释

(1).互相问候。《礼记·曲礼上》:“男女不杂坐……嫂叔不通问。”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上:“凡巾櫛椸架及男女授受通问婚葬,悉有规制。”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四》:“尝擕一童子,自亲串家通问,归已薄暮矣。”

(2).互通音讯。 唐 王昌龄 《武陵开元观黄炼师》诗之二:“闻道 秦 时避地人,至今不与人通问。” 元 杨维桢 《红酒歌》:“别来南北不通问,夜梦玉树春风前。”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筹议朝鲜讲求武备疏》:“从前 李裕元 以该国边事,与臣通问,每附土仪数种。”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问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感的书面词汇,《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为"互相问候、互通音讯",强调双方通过书信或口信保持联系的行为。该词由"通"(传达)和"问"(询问)两个语素复合构成,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诸侯相问曰通问"的记载,展现其在古代礼仪交往中的特殊用法。

在语义演变过程中,该词发展出三层内涵:①基本义指礼节性往来,如《宋史·曹辅传》载"高丽通问修好,信使往来";②引申为互通消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宦娘》"自别后,音问不通"即反义用例;③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指代正式的信息沟通。

《古代汉语词典》特别指出其语法特征:作谓语时常接"于"引出对象(如"通问于邻邦"),作宾语时多与"修""致"等动词搭配(如"修通问之礼")。现代汉语中常见于外交文书、历史著述等正式文体,日常口语已较少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通问”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互相问候
    指人与人之间的礼节性交流,如《礼记·曲礼上》提到“嫂叔不通问”,强调古代男女交往的礼仪限制。

  2. 互通音讯
    表示通过书信、消息等方式保持联系。例如元代杨维桢的诗句“别来南北不通问,夜梦玉树春风前”,即表达因无法互通音信而产生的思念。


二、古籍与用例


三、现代引申

现代语境中,“通问”可扩展为沟通或互联互通问题,如网页例句提到的“电信互联互通”“交通问题”等。但此类用法属于引申义,核心仍围绕“交流”与“联系”。

四、发音与结构


如需更多古籍例句或现代用法,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物剥桡逼上脖儿拐常平仓驰名当世楚宫吴苑触着腠理大千地浆砥课斗店对捍芳径凤将雏愤恚覆书赶络贵先函冒寒燠画地成牢荒幻环佩砉然花眼徽絃昏旦谨立絶少俊语尻脽顂体炉坑马交鱼贸説美实螟蜅目无组织农务鎗然勤恤攘揄涩闷市酿视人如子四世三公四镇素静蓑衣贪强团圞颓陵鵚鹙土造吴光剑憸滑宪听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