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意思、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解释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荆州 曾问 远公 :‘《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 殷 曰:‘铜山西崩,灵鐘东应,便是《易》耶?’” 刘孝标 注引《东方朔传》:“ 孝武皇帝 时, 未央宫 前殿鐘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詔问太史待詔 王朔 , 朔 言恐有兵气。更问 东方朔 , 朔 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 南郡 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餘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鐘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此义易明,铜山西崩, 洛 鐘东应,不以远而阻也。”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此中消息,殆如铜山西崩, 洛 鐘东应。感召之机,銖黍靡忒。” 唐弢 《侧面》:“铜山西崩, 洛 钟东应,一唱一和,互相支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典籍的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事物之间相互感应、彼此关联的深刻哲理。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成语释义

  1. 字面意思

    指位于西边的铜矿山崩塌时,东边洛阳宫殿里的铜钟会随之共鸣发声。此现象源于物理共振原理,铜山与铜钟材质相同,振动频率一致,故能产生感应。

  2. 引申含义

    比喻事物之间存在着隐秘而必然的联系,尤其强调重大事件的发生往往伴有相应的征兆或连锁反应。常用于形容自然现象、社会变动或人际关系中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典籍溯源与权威解析

  1. 原始出处

    语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铜山西崩,灵钟东应"(原文记载),后演变为今用句式。记载汉代宫廷铜钟因蜀地铜山崩塌而自鸣的史实,被作为天人感应的典例。

  2. 权威辞书释义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明确释义为:"比喻重大事件彼此影响,互相感应",强调其象征事物间普遍联系的哲学内涵。

    《中华成语大辞典》(中华书局)补充说明其多用于"君臣相应""天人感应"等文化语境。


三、文化内涵与应用场景

  1. 哲学维度

    体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淮南子》将其纳入阴阳五行理论,认为自然异动与人间事务存在感应关系(参考《淮南子·览冥训》相关论述。

  2. 历史用例

    • 《汉书·东方朔传》记载汉武帝以"钟鸣山崩"问策,东方朔借喻谏言君主德行关乎国运。
    • 唐代李善注《文选》引此典解释"物类相感"的自然规律。
  3. 现代用法

    常用于描述:

    • 国际政治经济事件的连锁反应
    • 生态环境中的蝴蝶效应
    • 文化现象间的传播关联性

四、同源典故拓展

该成语常与以下典故并用:

•"桴鼓相应":出自《汉书·李广传》,喻响应迅速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源自《周易·中孚》,表同类相召

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感应思想"的表述体系(参考《中国典故大辞典》。


参考文献来源

  1. 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华书局点校本)
  2. 《汉语大词典》第11卷 第1293页
  3. 《中华成语大辞典》成语源流考
  4. 刘安《淮南子》(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影印本)
  5. 赵应铎《中国典故大辞典》感应类词条

网络扩展解释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一、基本含义

比喻重大事件之间相互影响,强调事物间存在隐秘的关联性或共鸣现象。例如政治变动、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如铜山崩塌与洛阳铜钟自鸣的呼应关系。

二、出处与典故

  1. 历史记载: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故事背景为西汉时期未央宫铜钟无故自鸣三日,东方朔解释为“铜为山之子,山为铜之母”,推断铜山崩塌引发钟鸣,三日后南郡果然上报山崩。
  2. 文化寓意:该典故体现了古代“阴阳气类相感”的哲学观,认为自然万物通过内在联系产生共鸣。

三、深层哲理

成语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认知:

四、使用场景

附:其他信息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文本或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案例,可查阅《世说新语》或《东方朔传》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报罢饱受拨火棒博闻强识不老衣常备军孱王惩羹垂命春台戏觕胪叨据倒找敌军歌黍革序工农速成中学横说竪说怀孕劲峭静谭禁籞劲躁技系駃河魁跣剌答来况辣茄笼捻旅衣孖毡秘册闵勉秘书郎末代南之威澎澎贫褊扑殄前危后则牵曳倾灭琼珶齐玄食不下咽双趺树创颂祷嗽饮所在苏息躺倒檀郎天鬻瓦衕子文瑞楼相彊香鱼小异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