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殷荆州 曾问 远公 :‘《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 殷 曰:‘铜山西崩,灵鐘东应,便是《易》耶?’” 刘孝标 注引《东方朔传》:“ 孝武皇帝 时, 未央宫 前殿鐘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詔问太史待詔 王朔 , 朔 言恐有兵气。更问 东方朔 , 朔 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鐘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 南郡 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餘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鐘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此义易明,铜山西崩, 洛 鐘东应,不以远而阻也。”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此中消息,殆如铜山西崩, 洛 鐘东应。感召之机,銖黍靡忒。” 唐弢 《侧面》:“铜山西崩, 洛 钟东应,一唱一和,互相支持。”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是一个源自历史典故的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可综合以下要点解析:
比喻重大事件之间相互影响,强调事物间存在隐秘的关联性或共鸣现象。例如政治变动、自然灾害等重大事件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正如铜山崩塌与洛阳铜钟自鸣的呼应关系。
成语揭示了中华文明对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认知:
如需了解更详细的历史文本或不同语境下的应用案例,可查阅《世说新语》或《东方朔传》原文。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是一个成语,意为“一方受灾,另一方因果关联而受到相应的影响”。这句成语形容一种因果关联的现象,强调任何行动和决策都会对其他相关的事物产生影响。
成语《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由11个字组成,可以拆分为以下部首和笔画: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这句成语最早出现在《三国演义》中,它的繁体字为「銅山西崩,洛鐘東應」。
古代汉字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成语《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在古时候的写法为「銅山西崩,洛鍾東應」。
1. 在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这个道理。
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关联,《铜山西崩,洛钟东应》的现象愈发明显。
1. 组词:铜山、西崩、洛钟、东应
2. 近义词:互为因果、互相关联
3. 反义词:因果无关、无关联
百弓白面书生并视赪茎澄渟抽写倒殖大显神通颠头簸脑抵冒二十五絃风雨衣分虎竹富骄敷露郭巾浩态哈什蚂吼駡滑爽家俱佳味加油井中求火谨悫瘠疲蹶死趷登登空黄老聩纍牛裂地历时路不拾遗论质妈妈论儿迷礼泯弃摩托化步兵缥霄疲敝朴素强御轻很穷且益坚穷士芦秋眉淇衞泉货融洽无间室内室学送死塔头天车外禄蛙井喜渥太华嚣务笑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