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茎的意思、枯茎的详细解释
枯茎的解释
枯萎的茎。 明 刘基 《短歌行》:“髮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悒成枯茎。” 明 刘基 《羲和》诗:“断梗枯茎付野蒿,冷风凉雨剥征袍。”《花月痕》第十四回:“他会画菊,更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他一插就活。”
词语分解
- 枯的解释 枯 ū 失去水分,水全没有了:干枯。枯萎。枯槁。枯荣。枯鱼衔索(串在绳索上的干鱼,形容存日不多)。 没趣味,无生趣:枯燥。枯肠(喻枯涩贫乏的思路)。 荣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茎的解释 茎 (莖) ī 植物体上生枝长叶开花的部分,有输送植物体内养料的作用,是植物的中轴。 量词,指长条形的东西:几茎小草。数茎白发。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枯茎是汉语中一个复合名词,由“枯”与“茎”二字构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枯萎的植物茎秆”,特指植物因水分缺失、营养耗尽或生命周期终结而失去生命力的茎部结构。
从构词角度分析:
- 枯:在《古代汉语字典》(中华书局)中解作“草木失去水分或生机”,《说文解字》释为“槀也”,强调物体因干涸而丧失原有形态与功能。
- 茎:据《辞海》第七版释义,指植物体中连接根与叶、花的轴状器官,承担输导养分和支持植株的生理功能。
该词在实际应用中包含三层延伸含义:
- 植物学特征:表现为黄褐色的纤维化结构,常伴随表皮皱缩、髓腔空洞等形态变化,如《中国植物志》描述的“禾本科植物枯茎多呈中空圆柱状”。
- 文学意象:古典诗词常用以营造萧瑟意境,如宋代陆游《秋夜》中“枯茎摇落露为霜”,隐喻时光流逝与生命衰微。
- 应用领域:农学文献记载枯茎可作为有机肥料原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科学出版社),生态学研究中则是分解者活动的重要载体。
典型用例可见于:
- 贾祖璋《生物学碎锦》:“秋蝉抱枯茎而鸣,其声渐咽。”
- 近义词:萎枝、槁秆
- 反义词:鲜茎、嫩梗
(参考来源: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古代汉语字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辞海》)
网络扩展解释
“枯茎”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枯茎(拼音:kū jīng,注音:ㄎㄨ ㄐㄧㄥ)指枯萎的茎,多用于形容植物因失去水分或生命力而干枯的茎秆部分。
二、出处与文学例句
-
明代刘基的诗词引用
- 《短歌行》:“髮肤剥削稜骨生,鲜芳菸悒成枯茎。”
- 《羲和》:“断梗枯茎付野蒿,冷风凉雨剥征袍。”
(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凋零、萧瑟的意境)
-
《花月痕》第十四回
“他会画菊,更爱艺菊,凭你枯茎残蕊,他一插就活。”
(描述菊花枯茎的再生能力,暗喻坚韧生命力)
三、字义分解
-
枯(kū):
- 本义:植物失去水分而干萎(如枯草、枯骨)。
- 引申义:缺乏生趣(如枯燥)或事物衰败状态(如枯井、海枯石烂)。
-
茎(jīng):
- 植物的营养器官之一,连接根与叶、花、果实,负责输送水分和养分。
四、用法与语境
- 文学描写:常见于诗词、小说,通过“枯茎”营造衰败、沧桑或逆境重生的意象。
- 植物学描述:指植物因自然枯萎或环境胁迫导致的茎秆干枯现象。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百凡保护价格锛锄裱褙匠比俦鼈壳扇并置碧虚才夸八斗草席唱功禅门宸心醇醇闷闷村头村脑大舫打埋伏甔甀电动二范高暮给用归命扢戏合面街鸿题黄牒积波解役金盏花可乘之机可愕刻谿老凤辽阳礼遗螺黛駡毁明珠暗投朴散飘素牵牛夫齐儿倾角琼畟驱迈柔脆软舆尚方宝剑畲太君时绌举盈收条首途书架琐慧条属亡灭香绒萷槮戏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