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饥馑的意思、饥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饥馑的解释

[famine;crop failure;distitution] 灾荒;荒年。五谷收成不好叫“饥”。蔬菜和野菜吃不上叫“馑”

因之以饥馑。——《论语·先进》

详细解释

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飢,通“ 饥 ”。《史记·货殖列传》:“地埶饶食,无飢饉之患。” 宋 苏轼 《送孙勉》诗:“是时累飢饉,尝苦盗贼变。”一本作“ 饥饉 ”。


灾荒。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诗·小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饉降臻。” 宋 司马光 《苦雨》诗:“连年困饥饉,此际庶和熟。”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诗:“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饥馑是汉语中表示粮食严重短缺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词义分解、出处溯源、用法解析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一、词义分解

"饥"指谷物不熟导致的粮食不足,《汉语大词典》指出其本义为"五谷不熟";"馑"则特指蔬菜歉收,《说文解字》释为"蔬不熟曰馑"。二者连用后词义扩大,泛指因农作物歉收引发的严重食物短缺状态。

二、出处溯源

该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降此饥馑,稼穑卒痒",汉代郑玄注解说:"谷不熟曰饥,蔬不熟曰馑。"《左传·昭公元年》"虽有饥馑,必有丰年"的用例,佐证了其作为灾荒术语的早期使用。

三、用法解析

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作书面语,常见于灾害史、农业经济等专业领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其定义为"因灾荒导致的粮食严重缺乏现象",强调其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在语用层面,常与"连年""遍地"等程度副词搭配,如"饥馑之年""饥馑蔓延"。

当代语境下该词仍具现实意义,《中国灾害志》编纂委员会在2020年出版的灾害研究报告中,将"饥馑"作为衡量农业灾害等级的专业术语,用于评估粮食安全风险。

网络扩展解释

“饥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jī jǐn,主要用来描述因粮食严重短缺导致的灾荒或饥荒状态。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 基本含义
    饥馑由“饥”和“馑”两字组成:

    • “饥”:指五谷歉收,主食不足(如稻、麦等谷物)。
    • “馑”:指蔬菜、野菜等副食缺乏。
      合起来表示因农作物连年歉收,导致食物全面匮乏的灾荒状态。
  2. 古代文献中的定义

    • 《尔雅·释天》提到“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明确区分了两种不同程度的粮食危机。
    • 《论语·先进》中“因之以饥馑”的例句,说明饥馑常与战乱、社会动荡相关联。
  3. 现代应用与扩展

    • 书面语中,“饥馑”可泛指大规模饥荒,例如艾青在诗歌中用“饥馑的大地”象征苦难。
    • 国际语境中,该词也可对应英文“famine”,表示区域性食物短缺引发的灾难。
  4.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历史灾荒、文学作品中的苦难场景,或学术讨论中分析粮食安全问题。

总结
“饥馑”不仅指粮食短缺,更包含社会、自然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系统性危机,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程度和影响。如需更多例证,可参考《史记》《管子》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览...

白消傍行逼涂彩仗策马飞舆常参官尺竹伍符赐赉当阑刀布东搜西罗锻压贩私浮渲富愈稿壤鼓钓归觐滚热黑冒宏豁黄黄货取鹄衣甲邸郊端角速度金房金友玉昆祭亭诓人揽田雷填冷露罗幕络丝虫履信思顺毛头小子马盂门濠明夜蓦越拿顶怒江女中尧舜攀花胼挛七科谪去职入浴上京沙柱庶蛊投到罔效王载香国仙禁邪妄邪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