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菑的意思、天菑的详细解释
天菑的解释
天灾。《左传·定公九年》:“上下犹和,众庶犹睦,能事大国,而无天菑,若之何取之?” 杨伯峻 注:“菑,同灾。”《吕氏春秋·审时》:“稼就而不穫,必遇天菑。” 宋 王洙 《王氏谈录·史官》:“自古为史者,不免天菑或人祸,子何为当而不避!”
词语分解
- 天的解释 天 ā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天空。天际。天罡(北斗星)。天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天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 在上面:天头(书页上面的空白)。 气候:天气。天冷。 季节,时节:冬天。 日,一
- 菑的解释 菑 ī 初耕的田地。 开荒:“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 姓。 菑 ì 插入:树立:“察其菑蚤不齵,则轮虽敝不匡。” 枯死而未倒的树:“周公之状,身如断菑。” 车辐插入毂中的部分。 矮墙。 剖析。
专业解析
天菑(tiān zāi),是一个古汉语词汇,现多写作“天灾”,指自然界发生的、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生产造成严重损害的异常现象或事件。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阐述:
一、语义解析与字源
- “天”:指自然界、上天或不可抗拒的宇宙力量。《说文解字》释“天”为“颠也,至高无上”,引申为自然界的代称。
- “菑”:通“灾”,指灾害、祸患。《说文解字》释“菑”为“不耕田也”,本义指初垦的荒地,后假借为“灾”,表示损害、祸害。在“天菑”一词中,“菑”即“灾”的通假字。
二、核心含义
天菑指由自然力量引发的、非人为因素直接导致的重大灾害。其核心特征在于:
- 自然性:灾害的根源在于自然界的变异或异常,如地壳运动、大气环流异常、天体活动等。
- 突发性与破坏性:通常具有突发性,并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 不可抗力性: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下,人类难以完全预测或阻止其发生。
三、古籍用例与引申
- 本义(自然灾害):古籍中多指具体的自然灾害。
- 如《汉书·五行志》中常将地震、洪水、大旱、蝗灾等称为“天菑”。
- 《管子·度地》提到:“天菑流行,雨水不时”,指水旱灾害。
- 引申义(泛指厄运、磨难):有时也用于比喻人遭遇的巨大不幸或磨难,带有“天命如此”或“命中劫数”的意味,但此用法相对较少且语境特定。
四、现代理解与相关概念
在现代汉语中,“天灾”是规范写法,其含义与“天菑”完全一致。常见的天灾类型包括:
- 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干旱、寒潮、冰雹、沙尘暴等。
- 地质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
- 生物灾害:如大规模蝗灾、鼠害、疫病流行(在特定语境下,尤其指动植物疫情)等。
- 天文灾害:如陨石撞击、太阳风暴等(相对罕见)。
权威参考来源:
- 字源释义参考《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版)。
- 古籍用例参考《汉书·五行志》(中华书局点校本)、《管子·度地》(中华书局《管子校注》)。
- 现代释义及分类参考《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及《中国大百科全书·环境科学卷》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天菑”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释义
- 字义拆解:
“天”指天空、上天,象征高度、无限或难以估量;“菑”本义为初耕的田地,但在该词中被引申为“稀少、珍贵”之意。
组合后,“天菑”形容极其珍贵、罕见的事物或人才,带有赞美性质。
二、使用场景
- 多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例如:
- 描述罕见的天才或杰出人物(如“此子堪称天菑之才”)。
- 赞美稀有物品(如“这件文物实属天菑”)。
三、注意事项
- 生僻性: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常见于古籍或特定文学作品中。
- 易混淆性:需与“天灾”(自然灾害)区分,二者字形相近但含义截然不同。
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用例,建议结合古籍数据库或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进行查证。
别人正在浏览...
百帕包羞悲纨扇不打不成相识不干不净不克才刚猜情财政寡头策驭车船乘顺水船敕撰遄水楚芝得售东奔西窜斗箕凡口飞鹰奔犬奋跃附扁和缓共乳管护寒生和头红杏尚书幻士胡簋祸邸江淹笔坰外极浦开进牢骚满腹连动杆理鬓吏兵遴简溜边鲁瓢陆注苗头牧司剽迫拼凑青薠屈曲上气樿栉稍割牛生殖系统师老兵疲时色师子花殊远苏息王良险乎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