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灸的意思、天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灸的解释

(1).旧俗以朱水点额或身以去病灾,谓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点儿头额,名为天灸,以厌疾。”《说郛》卷三二引《潜居录》:“八月朔,以碗盛取树叶露,研辰砂,以牙筯染点身上,百病俱消,谓之天灸。”

(2).中药名。石龙芮的一种。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药议》:“石龙芮今有两种:水中生者,叶光而末圆;陆生者叶毛而末鋭……陆生者亦谓之天灸,取少叶揉繫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烧者是也。”参阅 宋 寇宗奭 《本草衍义》卷九、 清 吴其濬 《植物名实图考》卷二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灸是中医学特有的外治疗法,又称"自灸""冷灸",指通过药物贴敷刺激体表穴位,达到温通经络、调节脏腑功能的防治效果。该疗法以《黄帝内经》"春夏养阳"理论为基础,属于"发泡灸"范畴,最早见于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记载的三伏日用药贴敷治疗疟疾的案例。

从操作原理分析,天灸采用白芥子、细辛等辛温类药物制成膏剂,在特定节气(如三伏、三九天)贴敷于肺俞、膻中等穴位。药物经皮肤渗透刺激,可引发局部充血或水疱,产生类似艾灸的温热效应,符合《针灸大成》所述"激发经气,扶正祛邪"的针灸机理。

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如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外治技术》指出其作用机制与调节IgE抗体水平和改善Th1/Th2细胞失衡相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列为慢性支气管炎的辅助疗法。

该疗法现已被纳入《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全国三甲中医院每年开展"冬病夏治"天灸活动,广东省中医院连续30年发布《天灸疗法白皮书》,数据显示贴敷人群症状缓解率达76.3%[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公示数据]。

网络扩展解释

天灸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属于非火热灸法,又称药物灸或发泡疗法。其核心是通过刺激性药物敷贴特定穴位,利用药物与穴位的双重作用调节机体功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原理

  1. 基本概念
    天灸源自《针灸资生经》,通过将白芥子、细辛等刺激性药物制成药膏贴敷穴位,使局部皮肤充血、发红甚至起泡,达到类似艾灸的温通效果。

  2. 作用机制

    • 经络调节:药物刺激穴位后,通过经络传导激发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
    • 药理渗透:药物经皮肤吸收后发挥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等作用。
    • 时间医学:常结合“冬病夏治”理论,在三伏天(全年最热)或三九天(全年最冷)进行,借助自然气候增强疗效。

二、主要特点与方法

  1. 药物选择
    常用白芥子、细辛、甘遂、斑蝥等,不同药物针对不同病症。例如,白芥子多用于哮喘和关节疼痛,斑蝥适用于牛皮癣等皮肤病。

  2. 操作形式

    • 发泡疗法:贴敷后皮肤出现水泡,通过持续刺激增强疗效(需专业医师操作)。
    • 无创贴敷:部分药物仅引起局部充血,适用于体质敏感者。

三、适应症与禁忌

  1. 适用疾病
    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胃肠炎、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相关病症。

  2. 注意事项

    • 孕妇、皮肤溃烂者、阴虚火旺体质者慎用。
    • 贴敷时间需根据药物刺激性调整,通常为1-4小时。

四、历史与文化延伸

天灸在古代亦指民俗疗法,如《荆楚岁时记》记载的“朱水点额”驱病习俗,但现代医学定义以药物贴敷为主流。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操作或适应症,可参考家庭医生在线或中医中药网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晻然巴子国不约儿赤称美乘韦出敖蠢事促刺寸意獃悍大宗师斗饤奉节功作横行直撞讧炽涣号蕙荃护落嘉赐基肥浄缾惊吁九寡久眎君主国狂獒狼跋老攫两剂列县卖约美其名曰牛炙弄戏徘徊观望偏怜愆殃钱质清庙秋殿戚友鹊桥仙三甫笙鹤谥号素十锦特当听证踢踏吞蛭委异五沃五言绝句虾蟇台仙骥闲舒邪谀喜欢闟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