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舊俗以朱水點額或身以去病災,謂天灸。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八月十四日民并以朱水點兒頭額,名為天灸,以厭疾。”《說郛》卷三二引《潛居錄》:“八月朔,以碗盛取樹葉露,研辰砂,以牙筯染點身上,百病俱消,謂之天灸。”
(2).中藥名。石龍芮的一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藥議》:“石龍芮今有兩種:水中生者,葉光而末圓;陸生者葉毛而末鋭……陸生者亦謂之天灸,取少葉揉繫臂上,一夜作大泡如火燒者是也。”參閱 宋 寇宗奭 《本草衍義》卷九、 清 吳其濬 《植物名實圖考》卷二四。
天灸是中醫傳統外治療法之一,屬于非火熱灸法,又稱藥物灸或發泡療法。其核心是通過刺激性藥物敷貼特定穴位,利用藥物與穴位的雙重作用調節機體功能。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概念
天灸源自《針灸資生經》,通過将白芥子、細辛等刺激性藥物制成藥膏貼敷穴位,使局部皮膚充血、發紅甚至起泡,達到類似艾灸的溫通效果。
作用機制
藥物選擇
常用白芥子、細辛、甘遂、斑蝥等,不同藥物針對不同病症。例如,白芥子多用于哮喘和關節疼痛,斑蝥適用于牛皮癬等皮膚病。
操作形式
適用疾病
包括哮喘、過敏性鼻炎、慢性胃腸炎、風濕性關節炎等慢性病,以及免疫力低下相關病症。
注意事項
天灸在古代亦指民俗療法,如《荊楚歲時記》記載的“朱水點額”驅病習俗,但現代醫學定義以藥物貼敷為主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操作或適應症,可參考家庭醫生線上或中醫中藥網等權威來源。
天灸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古代醫學中使用艾草對人體經絡進行熱療的療法。
天灸的部首是 "示",總共有 17 個筆畫。
天灸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醫學文獻中,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據說這種療法最早是由黃帝所創,後來在《傷寒雜病論》等古醫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
天灸的繁體字為「天灸」,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中,天灸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醫學文獻。根據古籍記載,古代漢字中使用的寫法包括「天燔」、「天鸠」等。這些寫法在曆史演變中逐漸被簡化為現在的「天灸」。
1. 醫生建議我進行天灸療法來緩解腰痛。
2. 據說天灸有助于促進血液循環和舒緩疲勞。
1. 灸法:指的是使用火熱物質或方法進行治療的醫學療法。
2. 艾灸:指的是使用艾草進行熱療的一種中醫療法。
艾灸、火灸、灸療。
冷敷、冰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