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金绳函封的玉册。古帝王封禅所用。 南朝 宋 谢庄 《上封禅仪注疏》:“草縢书堙玉之礼,具竦石绳金之仪。”
縢书是古代文献学与文字学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义溯源 “縢”字本义为绳索缠绕、封缄物品,《说文解字》载:“縢,缄也。从糸,朕声。”特指用绳线捆扎简牍的行为。在《尚书·金縢》中,“金縢之匮”即指以金属绳封缄的匣匮,可见其与文献保存直接相关(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典籍应用 “縢书”在汉代文献中多指官署存档文书。《汉书·艺文志》记载“尚书有青丝编、縢书”,表明其作为古代公文封装形制,与简牍制度密切相关。东汉郑玄注《周礼》时强调“縢书”需用特定封泥技法,具有防伪验证功能(来源:《中国简牍集成》)。
三、形制特征 据考古发现,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的律令文书多呈现纵向捆扎痕迹,印证了《墨子·尚贤》所述“书之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时“縢而藏之”的文献保存方式(来源:《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
四、语用演变 唐宋以降,“縢书”词义发生转喻,可指代珍贵典籍。如朱熹《仪礼经传通解》将重要注疏称为“秘府縢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引申为“缄秘之文”(来源:《古辞辨》)。
“縢书”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释:
字义构成
具体含义
指用金绳捆封的玉册,常见于帝王封禅、祭祀等重大仪式中,象征权威与神圣性。例如《尚书》记载的“金縢之书”,即周公为周武王祈福后封存的玉册。
历史背景与用途
这类文书通常以金绳缠绕玉片,函封后存于特定场所(如宗庙),内容多涉及国家重大事件或帝王祝祷。其封闭形式既为保护文书,也赋予其神秘庄重的意义。
相关延伸
总结来看,“縢书”是古代礼仪文化中一种特殊的文献保存方式,结合了贵金属(金)与玉石材质,体现权力与信仰的双重象征。
白法白玉棺薄晒草裀成擒杵糠慈和脆弱斗棊扼喉抚背尔许防弭沸溃粉墙扶鸾国庆黑底衡水黄土话谈加餐惊跳基射九天九月九钜迹衎尔垦殖指数孔孟累罚炼火蟉虬陇头音信禄籍沦缺緑衫梅钱糜沸墨客囊中术昵谀翩翻倾夺齐山客虬须客秋原人存政举如虎生翼乳臭子慑悸神虬双喜临门庶氏司务讨饭阗繁通莹韦昌辉乡导燮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