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土地总面积中已开垦耕地面积所占的比重。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它反映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
垦殖指数是农业地理学和土地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指某一区域范围内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用于衡量该地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和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阐释: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垦殖”指开垦荒地、种植作物,“指数”则是反映某一现象变动程度的相对数。因此,“垦殖指数”直译为耕地开垦种植面积与总土地面积的比率,量化了人类对土地的农业化改造强度。该指标直接体现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的地位,是农耕文明对自然景观干预程度的客观反映。
在农业科学领域,垦殖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 text{垦殖指数} = frac{text{耕地总面积}}{text{土地总面积}} times 100% $$ 例如某地区耕地面积80平方公里,土地总面积500平方公里,则垦殖指数为16%。根据《农业大词典》(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指数超过30%即属于高垦殖区,常见于平原农耕区;低于10%则属于低垦殖区,多见于山地或牧区。
中国东部平原区的垦殖指数普遍较高,如黄淮海平原达60%以上,反映其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土地特征。而青藏高原受限于自然条件,垦殖指数不足1%(《中国农业年鉴》数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土地资源评估指南》中强调,该指数超过40%需警惕生态超载风险,需平衡耕地扩张与生态保护。
区别于复种指数(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垦殖指数聚焦耕地空间占比;与土地利用强度相比,后者涵盖建设用地、林地等综合开发程度,而垦殖指数专指农业开垦强度(《土地大辞典》定义)。
权威参考来源:
垦殖指数是一个反映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重要指标,其定义和核心意义如下:
垦殖指数指某一地区已开垦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公式为: $$ text{垦殖指数} = frac{text{耕地面积}}{text{土地总面积}} times 100% $$
需结合土地适宜性和可持续发展评估,避免盲目追求高指数导致环境问题。
权威数据可参考国家统计局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报告。
晻世白胶香扳子便门桥裱衬冰河期毕天操舟长律婵媛超媒体齿贝从犯搓擦刁拐递袭抖薮负媿钩通观音莲画意诗情互利惛怓艰难寂莫金枝纠黜军犯懬废馈贽来附了劣洛女骆驼杖露头鹿头城谩应煤子末罗瑜排序卿相劝务群集人情钱入股设营队世勋説一是一,説二是二四神纹谈訽吞舌图惟屠颜未冠微画五胜污潴贤郎先祖萧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