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工楷誊清抄录。科举时试卷校阅前的手续之一。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取士,至 仁宗 始有糊名考校之律。虽号至公,然尚未絶其弊。其后 袁州 人 李夷宾 上言,请别加誊録。因著为令,而后识认字画之弊始絶。”《清史稿·选举志三》:“士子用墨,曰墨卷。誊録用硃,曰硃卷。” 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第二章第三节:“ 清 代6*考卷未送考官校閲之前,有弥封、誊録、对读与套分硃墨卷各项手续。”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誊録汉语 快速查询。
“誊録”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éng lù(注音:ㄊㄥˊ ㄌㄨˋ),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字义分解
历史背景
该词常见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指考试结束后将考生试卷用朱笔誊抄一遍的流程,目的是防止考官通过笔迹辨认考生身份,确保公平性。誊录工作由专门的“誊録官”或“誊録院”负责,需严格保密。
现代汉语中,“誊録”更多指工整地抄写或整理文件,例如:
“誊録”一词在现代使用频率较低,更多被“誊写”“抄录”替代,但其历史背景仍具研究价值,尤其在科举制度文献中常见。
《誊録》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抄录或者复制文献、书籍等。它可以用来描述将某篇文章或书籍的内容完全照抄下来,以便保存或传播。
《誊録》这个词的部首是言(言字旁),它是表达语言的意义。它的笔画数是15画。
《誊録》一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复合词。它在繁体中的写法是「誊錄」。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差异。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古时候使用「誊录」这个词时,其写法可能是「㪋録」。
1. 小明用了一个晚上才完成对那本古籍的誊録。
2. 老师要求学生们将这篇文章誊録一遍,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
组词:手誊録、誊写、誊刻、抄録、抄写、抄录、复录、复写。
近义词:誊写、誊刻、抄録、抄写、抄录、复录、复写。
反义词:删録、删除、删减。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