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繩的意思、踏繩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繩的解釋

即走繩。雜技的一種。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來回走動,并表演各種動作。又稱踏索。 唐 陳鴻 《東城老父傳》:“ 昌 ( 賈昌 )度勝負既決,強者前,弱者後,隨 昌 鴈行,歸於雞坊。角觝萬夫,跳劍尋撞,蹴毬踏繩,舞於竿颠者,索氣沮色,逡巡不敢入。” 清 李芝 《解馬行》:“踏繩舞罷舞穿梯,衣衩層分藍與茜。”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踏繩”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釋:

一、雜技表演形式

指一種傳統雜技,演員在懸空的繩索上行走并完成各種高難度動作,又稱“走繩”或“踏索”。

  1. 曆史記載:唐代文獻《東城老父傳》提到“踏繩”與角抵、跳劍等技藝并列,可見其曆史可追溯至唐代。
  2. 表演特點:演員需在繩索上保持平衡,甚至進行跳躍、翻滾等動作,清代李芝的《解馬行》也描述過相關場景。

二、引申的成語用法(較少見)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網)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行事謹慎小心,如“踩在繩子上行走般不敢有絲毫差錯”。但這一用法在古籍和權威文獻中未明确記載,可能是現代語境下的衍生義。

“踏繩”的核心含義是雜技表演形式,而作為成語的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細節,可參考《東城老父傳》等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踏繩的意思

踏繩(tà shéng)是一個漢語詞語,指的是用腳踩繩子此類動作。在世界範圍内,踏繩多用于體育和娛樂活動中,特别是在雜技表演和體育競賽中常見。這項活動要求參與者在一根繩子上保持平衡,一步一步地踩踏,一般配合音樂的節奏進行。

拆分部首和筆畫

踏的部首是足(zú),由7畫構成;繩的部首是纟(sī),由6畫構成。

來源

踏繩這個詞的來源較為明确,踏指的是用腳踩;繩指的是細長的材料,繩索。因此,踏繩在漢字構詞規則下,就可以理解為用腳踩踏繩子。

繁體字

在繁體字中,踏繩可以寫作躂繩。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隨着時間的推移有所變化。根據古籍記載,古時候漢字“踏”寫作“蹋”,而“繩”寫作“繩”。由此可見,踏繩在古代寫法中,踏字有輕微差别,繩字和現代相同。

例句

1. 他在繩子上輕盈地踏繩,展示了他出色的平衡能力。

2. 踏繩是一項需要身體協調和靈活性的運動。

相關詞語

組詞:繩子、踩踏、體育、表演、競賽。

同義詞和反義詞

同義詞:繩索、繩狀物。

反義詞:放松、停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