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生之学的意思、无生之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生之学的解释

指佛学。 唐 李华 《云母泉》诗序:“况支离多病,年甫始衰,愿饵药扶寿,以究无生之学。” 宋 李纲 《谢宰执复大观文启》:“愿饵药以扶衰,稍究无生之学;期挂冠而上綬,渐为归老之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生之学"是中国哲学(尤其是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核心内涵是指探究、体证宇宙万法本自"不生不灭"这一终极真理的学问体系。它并非指消极的死亡状态,而是指向超越生死对立、契入绝对实相的智慧与实践。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超越生灭的终极实相 "无生"源于佛教术语"无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santi),指对"诸法无生"这一真理的深刻认知、接受与安住。所谓"无生",并非指万物从未产生,而是揭示一切现象(诸法)的本质是空性(Śūnyatā),没有独立、永恒、自有的实体生起,也没有实体消灭。生灭只是缘起现象在世俗层面的幻相展现,其究竟本质是寂灭、如如不动的。因此,"无生之学"就是围绕这一根本真理展开的义理研究、思维辨析和修行实践,旨在引导修行者证悟涅槃寂静的实相。

二、哲学内涵:缘起性空与中道实相 "无生之学"的理论基石是佛教的"缘起性空"思想。万物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离散而灭,本身并无固定不变的自性(实体)。既然无自性生,则本质上"无生";既然无实有灭,则本质上"无灭"。此即《中论》所言:"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它超越了"有生"与"无生"、"存在"与"非存在"的二元对立,体现了佛教中道实相观。

三、修行意义:解脱生死轮回的关键 在佛教修行体系中,"无生之学"具有核心的实践价值。认识到"无生"的真理,就能从根本上断除对"生"的贪爱和对"死"的恐惧,破除"我执"与"法执",从而解脱生死轮回之苦。证得"无生法忍"被视为菩萨修行的重要阶位,标志着对空性有了深刻的体证,能安住于真理而不为外境所动。大乘佛教强调,菩提心与般若智慧(空性慧)的结合,是通达"无生"境界的必由之路。

四、思想渊源与发展 "无生"概念在印度大乘佛教中已成熟,尤其为中观学派(Madhyamaka)和唯识学派(Yogācāra)所阐发。传入中国后,与本土的玄学思想(如老庄的"无为"、"自然")产生交融,成为隋唐佛教宗派(如三论宗、天台宗、禅宗)的核心教义之一。禅宗更以"明心见性"、"顿悟无生"为宗旨,将深奥的"无生"之理融入直指人心的修行实践。

权威参考来源:

  1.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 "无生"、"无生法忍"词条释义。
  2. 《中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 - 核心哲学论述,如"八不中道"。
  3. 《大智度论》(龙树菩萨造,鸠摩罗什译) - 对般若空性及菩萨修行的详细阐释。
  4. 《维摩诘所说经》 - 包含对"无生法忍"及菩萨境界的描述。
  5. 印顺法师《中观今论》 - 现代佛学权威对中观"无生"思想的系统阐释。
  6.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 系统梳理"无生"等概念在中国佛教中的发展脉络。

网络扩展解释

“无生之学”是一个源自佛教的汉语词汇,其含义与佛学思想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佛学,强调通过修行超越生死轮回,追求无欲无求、内心平静的境界。

二、哲学内涵

  1. 超越生死:佛教核心思想之一,认为通过修行可脱离生死轮回(如《云母泉》诗序中提到的“究无生之学”)。
  2. 无欲无求:主张摒弃世俗欲望,专注于内在精神提升。
  3. 追求真理:以觉悟真理(佛法)为终极目标,强调智慧与解脱。

三、出处与例句

四、补充信息

此词多出现于佛教典籍及古典文献,现代使用较少,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原文,可参考、4、8中的具体出处。

别人正在浏览...

百齿霜博措不飏参察册勋硩蔟氏除服磁力错列撢掞叠迹丢卦端人敷荣负险过边合目鸿涬槐蕊懽悰角持九光久怀九天采访使者看墓厉害令原之痛芦锥律己敉谧明恤模子诺仕顷倒岐蒐齐土缺位三克森幻沈祠神骨深悉四貉所央泰姬陵套装听采投金万毫齐力万壑争流为何微流星体为仁不富晤见无旷乌青遐敞瞎子蟹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