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陶兀的意思、陶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陶兀的解释

酣醉貌。《晋书·刘伶传》:“ 伶 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陶兀"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文言词汇,现代汉语词典多未收录。其含义需结合古籍用例分析,主要指醉酒后狂放不羁、傲然自得的样子。以下是详细解释:

  1. 核心含义

    该词为叠词"陶陶兀兀"的缩略形式,形容人酒后放纵任性、意气昂扬的神态。常带有狂放傲世、旁若无人的意味,多见于唐宋诗文描写名士或隐逸者的醉态。

  2. 词源与结构

    • "陶":本义指陶器,引申为"快乐"(如"陶然"),此处侧重醉乐、酣畅之感。
    • "兀":本义指高耸,引申为高亢、傲岸、浑然忘我之态(如"兀傲")。

      二字叠加强化醉酒后精神亢奋、行为不羁的状态。

  3. 典籍例证

    唐代韩愈《送高闲上人序》有"张旭善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今闲之于草书,有旭之心哉!不得其心而逐其迹,未见其能旭也。为旭有道:利害必明,无遗锱铢,情炎于中,利欲斗进,有得有丧,勃然不释,然后一决于书,而后旭可几也。今闲师浮屠氏,一死生,解外胶,是其为心,必泊然无所起;其于世,必淡然无所嗜。泊与淡相遭,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拾,则其于书得无象之然乎!然吾闻浮屠人善幻,多技能,闲如通其术,则吾不能知矣。"(文中虽未直接出现"陶兀",但后世常以"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的醉态形容"陶兀"之境,韩文此段实为描述醉书狂态的经典语境。)

  4. 近义辨析

    • 与"酩酊"区别:"酩酊"仅强调大醉昏迷状,无狂放意;
    • 与"佯狂"区别:"佯狂"是刻意装疯,"陶兀"是醉后真情流露;
    • 与"疏狂"联系:均含不拘礼法之意,但"疏狂"未必与酒相关。
  5.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罕见,仅见于研究古代文学或书法的学术著作中,用以描述特定历史人物(如李白、张旭、米芾等)的醉态风骨。

参见: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韩昌黎文集》卷四),黄庭坚《醉落魄·陶陶兀兀》词牌名源考。

网络扩展解释

“陶兀”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及用法可通过以下维度解析:

一、基本释义

“陶兀”形容酒后微醺、自得其乐的状态,多指人酣醉时放达不羁却保持机敏的精神状态。例如《晋书·刘伶传》载:“伶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描述刘伶醉酒后看似放浪形骸,实则思维敏捷。

二、词源与用法

  1. 出处:最早见于《晋书》,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文人饮酒后的超然状态。
  2. 近义词:陶陶兀兀、兀兀陶陶(强调醉态与洒脱兼具)。
  3. 发音争议:读音存在“táo wū”与“táo wù”两种注音,但核心含义一致。

三、文化意象

该词常与魏晋名士风骨关联,如刘伶、黄庭坚等文人均以“陶兀”状态展现对世俗礼法的超脱,形成“醉中求真”的审美意象。

四、现代应用

现代多用于文学创作或典故引用,例如:“他陶兀于月色酒香中,笔下诗句愈发恣意灵动”。需注意该词属书面雅语,日常口语中较少使用。

注:部分发音及释义差异可能与古代方言演变有关,建议结合具体文献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安保安神冰操哺待才章场商乘篮打狗看主蜂饧分毫析厘干凈利落高人狗脊鼓转海市合婚画圣恚惧假公营私荚钱节烈进呈净含量诘屈聱牙拘録砍头刻骨口米酷寒苦酷扩编力彊流沛吕公枕卖头卖脚猛壮杪曶目面南流景睨注旁乡品致破业清壮秋场七字法山蛮生碑省理神乐鼠鲇厮竖思遟谈助顽旧违害就利乌豆芜蒌亭相訾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