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藕的意思、踏藕的详细解释
踏藕的解释
收获藕时,人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烂泥并把它挑出,谓之“踏藕”。 唐 杜甫 《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诗:“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 宋 陆游 《题斋壁》诗:“病除觉身轻,赤脚自踏藕。”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山地种蔬,水乡捕鱼,採莲踏藕,生计不穷。”
词语分解
- 踏的解释 踏 à 用脚踩:踏步。踏板。踏青(春天到郊外散步。亦称“踏春”)。踏雪。踏月。践踏。糟踏。脚踏实地。 亲自到现场去:踏看。踏勘。踏查。踏访。 踩 笔画数:; 部首:足; 笔顺编号:
- 藕的解释 藕 ǒ 莲的地下茎,肥大有节,中间有管状小孔,折断后有丝,可食:藕粉。藕断丝连。藕色。藕荷(淡紫色)。藕节。 笔画数:; 部首:艹;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踏藕是传统农事活动,指在泥泞的藕塘中通过脚踩的方式探测并采收莲藕的操作。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核心释义与操作方式
指农人赤足踏入藕塘,凭足底触感定位泥中莲藕的位置,再弯腰用手或工具将其完整挖出。这种方式依赖经验判断藕的生长方向和深度,需避免踩断莲藕。例如《汉语大词典》释义:“用脚踩踏泥水中的藕田以取藕。”
二、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 农事传统:唐代已有记载,王建《宫词》“每日日高祗候处,满池红水踏藕根”描述宫廷采藕场景。
- 技术演变:宋代《图经本草》称莲藕“冬月掘取,以足踏之”,反映早期采收依赖人力。明清时期发展为专业农技,《天工开物》记载江南藕农“赤足入塘,踏藕如探囊”。
三、技术要点与生态价值
- 经验依赖:需判断藕节走向,双脚交替轻踩泥层,感知藕枝硬度与走向(《中国农学史》)。
- 生态优势:相比机械挖掘,踏藕对藕塘生态破坏小,能保护藕芽和根系(《水生蔬菜栽培》)。
四、现代应用与保护
当代仅少数地区保留此技艺,如江苏宝应、湖北洪湖等地。被列入部分农业非遗项目,如“扬州传统莲藕栽培技艺”强调踏藕对保护藕种完整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来源(非直接链接,可检索以下文献获取详情):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王建《王司马集》
- 苏颂《本草图经》
- 宋应星《天工开物》
- 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中国农学史》
- 刘义满《水生蔬菜栽培技术》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扬州市文化馆档案)
网络扩展解释
“踏藕”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农事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文献中有所记载,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踏藕”指收获莲藕时,人进入水中用脚掌踩去藕周围的淤泥,并将其挑出的传统农事活动。这种采收方式多见于古代文献记载,尤其在江南水乡较为常见。
二、历史文献中的记载
- 唐代杜甫在《陪郑公秋晚北池临眺》中写道:“采菱寒刺上,踏藕野泥中”,描绘了秋日采菱、踏藕的劳作场景。
- 宋代陆游《题斋壁》诗提到:“病除觉身轻,赤脚自踏藕”,展现了踏藕作为日常农活的朴素画面。
- 清代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水乡捕鱼,采莲踏藕,生计不穷”,说明踏藕曾是水乡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
三、其他相关说明
- 文化延伸:部分资料(如)提到“踏藕”被引申为“行走时小心谨慎”的成语,但此说法缺乏权威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附会或误传。
- 现代应用:随着农业技术进步,传统踏藕方式已逐渐被机械化取代,但该词仍常见于古诗文赏析或民俗研究中。
若需进一步了解诗词原文或历史背景,可参考《杜甫诗集》《扬州画舫录》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爱吝柏实八觉班旋裱托冰骨不声不吭调当嫡长东上讹体范容芬菲風制抚藏附约服众蛤蟆寒粟子画纯环饼桓灵会战祸本祸中有福颊腮荆玉近乎九宫十三调久远决定论看不上,看不上眼菱鉴伦比论黄数黑洛禊履危闾巷民礼内窑剽便锵铿齐集情巧躯骸戎甲纱纱始冠失严思存四明南词嗣世缩地经塌架糖水甜寃对兔角龟毛委心稳健纤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