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通灌注。《宋书·长沙成王义欣传》:“ 肃 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
通注在汉语词典中主要有以下两种释义,均属书面语用法:
指对古籍或文本进行系统、连贯的注解,强调注释内容的逻辑贯通性。
例证:
清代学者对《说文解字》的校勘,常以“通注”之法梳理字义源流,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通过音形互证实现义理贯通。
来源: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10卷第128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力《古代汉语》中提及训诂学中的“通贯注释”原则。
多用于描述水流、血脉或能量的通畅流动,引申为事物在系统中的循环贯通。
例证:
《黄帝内经·灵枢》载:“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通注阴阳”,指气血在经络中循环灌注的状态。
来源: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532页“通”字条;
中医学古籍《类经》对气血运行的阐释。
需根据具体语境判断词义,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学术或专业文献。
: 《汉语大词典》在线版:http://www.hydcd.com/(检索词“通注”)
: 王力《古代汉语》第四章训诂学方法论,中华书局。
: 《古代汉语词典》电子版:https://www.cp.com.cn/book/7f1423c5-6.html
: 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通注”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释:
“通注”指流通灌注,多用于描述水流或液体畅通无阻的状态,也可引申为事物之间的贯通与连接。例如《宋书·长沙成王义欣传》中提到:“肃伐木开榛,水得通注,旱患由是得除”,即通过疏通水道使水流贯通,消除旱灾。
“通”在古汉语中含义丰富,包括:
主要用于描述水流、渠道的疏通,或比喻事物(如信息、资源)的畅通传递。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古籍或特定语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通”的详细字义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权威字典或文献。
昂仰拜伏白鸽标避藉陛超轶绝尘辰夜出胎锉荐当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抵拦地日草抵滞房子负怙干花公肩慌不择路奬护皎澈集成电路接毂矜然九箴卷怀绝食厘和临模笼丛弥罗弭难命期沫饽摸苏品目繁多品学穷寡遒变覰便人生日场三大书闪尸神卦适贤识心手松书尺熟顾束栝四时主夙旧特产通悟頽裂推三宕四沃流螐蠋笑乐院本戏场席卷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