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亦作“ 提珩 ”。谓用秤称物,以平轻重。引申为抗衡。《管子·轻重乙》:“则是寡人之国,五分而不能操其二,是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以是与天子提衡争秩於诸侯,为之有道乎?”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功》:“七国之时,皆据万乘,南面称王,提珩为敌国累世。” 唐 杨炯 《益州新都县学碑》:“既而三河失统,九州之寳币不归;四塞提衡,万里之长城继作。”
(2).谓简选官吏。《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公提衡惟允,一纪于兹。” 李善 注:“言选曹以材授官,似衡之平物,故取以喻焉。”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铨曹》:“吏部候人数满百或二百,即引试,量书、判注拟,乃无被放者。故吏曹四时提衡,略无休暇。”
“提衡”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本义:指用秤称物以平衡轻重,引申为抗衡、较量。
引申义:指选拔或考核官吏。
如需更深入的文献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注》等工具书。
提衡是一个汉字词语,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拆分提衡的部首是手和行,总共有9个笔画。
《提衡》一词最早来源于《周礼》一书,它的本意是指在政治、仪式、仪表等方面对事物进行严格的衡量和评估。在繁体字中,提衡的写法为「提橫」。
古时候提衡这个词的写法略有不同,它是「提平衡」的拆分,其中的「平」字部分采用了水旁和冰旁的意象,表示对权衡事物的稳定和平衡的追求。
1. 他以公正的心态提衡各种情况,做出了明智的决策。
2. 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提衡多方面的因素,以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提权衡(ti quan heng)
权衡、衡量、考量
偏颇、不权衡、不衡量
拜献八一起义鸧鷃嶒嶷场埒蚩蚩蠢蠢炊甑寸木岑楼粗通文墨点笔雕斲地豆二霸梵阁覆军服郑更版公有呱打打广德王古贝珪角姑老黑板报黄甲黄桷树回扣牋素今音浚财开遮灵掌流渐吕真人马齿徒增蒙拾民室米盐母难之日南窗窍门琼山禾泅泳拳挚奢豪释仗死不旋踵缩成一团倘或铁字推弹王赞往躅玩影无事处下次相薄效答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