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的典制。《后汉书·张敏传》:“臣愚以为天地之性,唯人为贵,杀6*人者死, 三代 通制。”《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论》:“此万世之通制,而天下之公行也。” 宋 陈亮 《章晦文墓志铭》:“天理人情之至,圣人所用以为天下之通制者也。”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通制汉语 快速查询。
“通制”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主要源自历史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通制指共同的典制,即普遍适用或长期遵循的制度规范。
例如《后汉书·张敏传》中提到“杀人者死,三代通制”,意为“杀人偿命”是夏商周三代共同遵循的法则。
历史典籍
拆分字义
该词多见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但在研究历史、法律或制度演变时可能涉及。如需更完整释义,可参考《后汉书》《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
《通制》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词词义为通畅顺利的制度或规定,指某一制度或规定能够顺利保持并使事物运行良好。
《通制》的拆分部首为「讠」和「刂」,由于「讠」是偏旁部首,不属于正式的五笔字根,所以可以将其拆分为「言」和「厶」。
拆分后的笔画数为:言(7画)+ 厶(2画)+ 刂(2画)= 11画。
《通制》一词来源于中国古代文献《周礼》中的记载,是一种具有审定、规范和通行性的制度。繁体字为「通制」,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通制》一词的古代写法为「通製」。
1. 经过这次改革,公司的通制更为合理,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2. 这个组织建立了一套科学的通制,确保了部门之间的良好协作。
1. 通行制度
2. 通讯规定
3. 公司通例
1. 通畅
2. 顺利
3. 规范
1. 阻塞
2. 障碍
3. 混乱
避人笔债草服册勋呈样吃硬不吃软崇饰鉏牙觕理大喘气得适風禽分花约柳公车上书瞽叟姑媱红棉厚貌深文呼风唤雨货泉极口项斯惊耸锦心绣口谨约开词坎坎賫盗连乹流莺李小龙陋亡旅占祃禂黾媒逆恶匹裂平流评校坯素搴芳青雘侵灭七世子孙七星床栖跱弃智遗身犬儿铨掌染旧作新扰弊日薄三鸟三原色释嫌颓垣败壁妄尉伍胥潮乡鄙下堂心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