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的典制。《後漢書·張敏傳》:“臣愚以為天地之性,唯人為貴,殺6*人者死, 三代 通制。”《新五代史·晉家人傳論》:“此萬世之通制,而天下之公行也。” 宋 陳亮 《章晦文墓志銘》:“天理人情之至,聖人所用以為天下之通制者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通制漢語 快速查詢。
“通制”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源自曆史文獻,以下是詳細解釋:
通制指共同的典制,即普遍適用或長期遵循的制度規範。
例如《後漢書·張敏傳》中提到“殺人者死,三代通制”,意為“殺人償命”是夏商周三代共同遵循的法則。
曆史典籍
拆分字義
該詞多見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在研究曆史、法律或制度演變時可能涉及。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後漢書》《新五代史》等古籍原文。
《通制》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詞詞義為通暢順利的制度或規定,指某一制度或規定能夠順利保持并使事物運行良好。
《通制》的拆分部首為「讠」和「刂」,由于「讠」是偏旁部首,不屬于正式的五筆字根,所以可以将其拆分為「言」和「厶」。
拆分後的筆畫數為:言(7畫)+ 厶(2畫)+ 刂(2畫)= 11畫。
《通制》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獻《周禮》中的記載,是一種具有審定、規範和通行性的制度。繁體字為「通制」,與簡體字寫法相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通制》一詞的古代寫法為「通製」。
1. 經過這次改革,公司的通制更為合理,工作效率明顯提高。
2. 這個組織建立了一套科學的通制,确保了部門之間的良好協作。
1. 通行制度
2. 通訊規定
3. 公司通例
1. 通暢
2. 順利
3. 規範
1. 阻塞
2. 障礙
3. 混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