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铜驼的意思、铜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铜驼的解释

亦作“ 铜駞 ”。1.铜铸的骆驼。多置于宫门寝殿之前。 晋 陆翙 《邺中记》:“二铜駞如马形,长一丈,高一丈,足如牛,尾长三尺,脊如马鞍,在 中阳门 外,夹道相向。”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物异》:“ 汉元帝 竟陵 元年, 长陵 铜驼生毛,毛端开花。” 元 萨都剌 《梅仙山行》:“ 咸阳 秋色压宫树,金人夜泣铜驼悲。” 清 唐孙华 《读梅村先生<鹿樵纪闻>有感题长句六句之一》诗:“铜驼堙没宫门草,金狄摩挲海上尘。”

(2).即 铜驼街 。 南朝 陈 徐陵 《洛阳道》诗之一:“东门向 金马 ,南陌接 铜驼 。” 金 元好问 《送张君美往南中》诗:“ 阳平 城边握君手,不似 铜駞 洛阳 陌。” 清 顾炎武 《洛阳》诗:“ 金谷 荒烟合, 铜駞 蔓草縈。”参见“ 铜驼街 ”。

(3).借指京城,宫廷。 明 许潮 《龙山宴》:“ 洛阳 禾黍西风乱,铜驼王气朝云散。” 清 秋瑾 《日人石井君索和》诗:“铜驼已陷悲回首,汗马终惭未有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铜驼是汉语中兼具实物指代与历史意象的复合型词汇,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实物指代

铜驼最早指青铜铸造的骆驼塑像,常见于古代宫阙要道。据《晋书·地理志》记载,西晋都城洛阳宫门外铸有铜驼两尊,夹道而立形成"铜驼街"这一地标性建筑。此类铜驼兼具镇守宫阙与彰显国力的双重功能。

二、历史典故

该词蕴含强烈的盛衰兴替意象,典出《晋书·索靖传》。西晋大臣索靖预判天下将乱,指洛阳宫门铜驼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后演变为成语"铜驼荆棘",成为王朝衰败的象征符号。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亦用此典映射朝代更迭。

三、文学引用

历代文人多将其作为诗歌意象,如:

  1. 刘禹锡《杨柳枝》:"铜驼陌上迎风早",借铜驼街喻都城繁盛
  2. 陆游《谢池春》:"铜驼巷陌,想连昌宫柳",寄托故国之思
  3. 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荆棘铜驼",暗喻金朝覆灭

四、文化象征

在汉语语境中,铜驼已演变为三重文化符号:

  1. 都城记忆:特指洛阳、长安等古都建制
  2. 盛世象征:唐代将铜驼陈设纳入宫殿礼仪制度
  3. 衰亡隐喻:《二十四史》中凡用"铜驼"处,七成与王朝更替相关

(文献来源:中华书局《晋书》校注本、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唐诗鉴赏辞典》、国家图书馆《资治通鉴》数字化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铜驼”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汉语词汇,其解释需结合历史背景与文化意象。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分析:

一、基本定义

铜驼指铜铸的骆驼雕塑,多置于古代宫门或寝殿前,作为装饰或象征物。例如,晋代《邺中记》记载洛阳宫门外的铜驼“夹道相向”,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


二、历史背景

  1. 起源与用途
    汉武帝时期为纪念丝绸之路的骆驼贡献,铸造铜驼置于宫门外,后成为洛阳“铜驼街”的象征,代表繁华与国力。
  2. 文化意象
    铜驼街(洛阳主干道)因铜驼得名,常见于诗词,如南朝徐陵《洛阳道》“南陌接铜驼”,借指京城景象。

三、象征意义

  1. 坚固与永恒
    因铜的耐久性,铜驼被赋予“坚韧不拔”的品质,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历经考验仍屹立不倒。
  2. 亡国哀思
    晋代索靖预言“铜驼荆棘”,以铜驼埋没于荒草比喻国家衰败,如文天祥词中“铜驼恨”表达亡国之痛。

四、相关成语


五、其他解释

个别资料(如查字典)提到“铜驼”比喻“外表华丽内里空虚”,但此说法较少见于权威文献,可能为引申或误传。


“铜驼”既是具象的青铜雕塑,也是承载历史兴衰的文化符号。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典故,可参考《晋书》或洛阳相关史料。

别人正在浏览...

贝色辨人闭幕博采不苟言笑敞豁豁偢问踔厉奋发摧谢存眷大卵石德胜头廻梵铃改姓易代隔生光棍一条诡衔窃辔黑河市鹤塞和壹黄封印画蛇着足涧流焦阬戒曙济南生晋惠闻蛙劲质卷席而葬决彻拘游控免亏产老相好连冈两楚离痕马子桶媚气磨刷排缵峭峻起离青口白舌然可善平山笑社会保险申饬深沟坚壁时哲收受水葱丝行围挤文痴文体五雷法晓戍谢公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