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悲痛怜悯。愍,同“ 悯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 洮西 之战,至取负败,将士死亡,计以千数……吾深痛愍,为之悼心。”
痛愍是由“痛”与“愍”构成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包含双重情感维度。据《汉语大词典》释义,“痛”指深切感受的苦楚(如《说文解字》释“痛,病也”),引申为极度的悲伤;而“愍”通“悯”,《广雅·释诂》注“愍,哀也”,特指对他人苦难的怜悯。二字结合形成的情感强度,既包含自身遭受痛苦的感受,又涵盖对他人不幸的共情。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后汉书·列女传》载有“痛愍斯人,罹此荼毒”的用例,展现了对受难者既痛心又同情的复合情感。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特定文学语境中仍保留着表达深切哀怜的修辞功能,如当代作家在历史题材作品中描写战乱场景时,会使用“痛愍苍生”来强化情感表达。
需要说明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未单独列目,其语义可通过构词法推演。研究者建议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及《中华大辞林》(中华书局)相关条目,以获取更完整的历时语义演变脉络。
“痛愍”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tòng mǐn,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内容解释:
“痛愍”表示悲痛与怜悯的结合,其中“愍”是“悯”的通假字,二者同义。该词常用于表达对他人遭遇的深切同情与哀伤,情感层次较普通“怜悯”更强烈。
《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记载:“洮西之战……吾深痛愍,为之悼心。” 此处描述君主对战争中伤亡将士的悲痛与哀怜,体现了“痛愍”在历史语境中的典型用法。
现代汉语中,“痛愍”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书面语或古典文学分析中,强调对苦难的共情与感同身受。其近义词包括“悲悯”“哀怜”,但情感浓度更高。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典及《三国志》相关引文。
八败命北岳冰花布货谗徒陈布迭矩重规地域动土冬隙斗口齿恶金二舌发辰繁炽改换家门各色人等鼓倡辜恩匮椟何算喝月黄父鬼华英湖霸矫节贾生节抄荆篠旧侣聚蚊成雷看风色考绩幽明苦箴连琐赁银笼中鸟路家铓辉男闺蜜南院逆从軿辂辟仗箭牵絓期考齐酎权许羣体日转千阶三嬗三元八会三章山止川行深奸巨猾祀贡嗣临昙花一现围剿文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