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相合;相合。《文选·扬雄<甘泉赋>》:“同符三皇,録功五帝。” 李善 注引 文颖 曰:“符,合也。”《东观汉记·马援传》:“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 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真也。”《南史·袁湛袁粲等传论》:“昔 王经 峻节,既被旌於 晋 世, 粲 之贞固,亦改葬於 齐 朝,其激厉之方,异代同符者矣。” 清 叶廷琯 《吹网录·两浙金石之名》:“ 木夫 此説,见其年谱中,正与 君谦 先后同符。”
“同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同符”读作tóng fú,意为“与……相合;相合”,强调事物或观点的一致性。该词由“同”(相同)与“符”(符合、契合)组成,多用于书面语或古籍中。
“同符”强调事物间的契合与一致性,既有历史渊源(符节制度),也在文学、史学中被广泛应用。需注意其书面语属性,现代日常使用较少。
同符(tóng fú)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相同的符号,同属于一类”。下面将逐一介绍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内容。
“同符”这个词由两个部分组成,左边的部分是“口”字旁,右边的部分是“符”字。其中,左边的部首“口”又叫“可”字旁,是由4个笔画构成,而右边的部首“符”由8个笔画组成。
“同符”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周礼·司天监》:“天下不齐则困,用以通同于符命,故令有同符。”可见,“同符”一词最初是用于解释天文学概念的。
繁体字“同符”为「同符」。
在古时候,汉字“同符”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它的旧体字是「同符」,整体结构更加简化。
1. 彼此所持的信念是同符的。
2. 他们在观点上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在目标上却是同符的。
1. 同类:相同类型的人或物。
2. 同宗:同属于一个宗族或家族。
3. 同化:使不同的事物趋于一致。
1. 相符:表示相符合、相吻合。
2. 一致:意味着在某个方面或某个目标上完全一样。
1. 不符:表示不相符、不一致。
2. 不同:表示不相同、不一致。
班荀保白薄軬车崩籍酲酲骋効痴嬾冲陈存本错忤丹耦倒贜地面谛諟地戏锋芒不露广成传黑油油鋘鍫碱金属间奏解纳卷素絶走空劾诳告宽宏老挝乐昌之镜掠盗辽歌领鬃立绒録供蔫主意啮啮叛变平脱僻小千万浅鮮朅来轻武清帐趋前退后热性生金释耒衰杖说问淑人君子傱傱绥和夙望天法同壤五供养显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