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烹调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立言上》:“余见宰人叹曰:‘ 伊尹 与 易牙 同知调鼎,而有贤不肖之殊。’” 唐 刘禹锡 《送太常萧博士弃官归养赴东都》诗:“侍膳曾调鼎,循陔更握兰。”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始一》:“《左传》:‘ 晏子 曰:“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是古人调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八:“《农桑通诀》曰:又一种泽蒜,可以香食。 吴 人调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国家。语本《韩诗外传》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 汤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诗:“未逢调鼎用,徒有济川心。” 元 萨都剌 《题光春卷上有萧滕王三学士赞》诗:“未经调鼎休惆悵,会见留酸到子孙。” 清 张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韵》:“自此期调鼎,无端怨失弓。”
(3).指治理国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诗:“闻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调鼎献明光。”
“调鼎”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古代汉语词汇,具体释义如下:
烹调食物
字面指用鼎(古代炊具)调制食物,常见于古代文献中。例如:
喻指宰相治国
源自《韩诗外传》卷七中伊尹的故事:伊尹曾为厨师,因擅长调和五味被商汤任为宰相。后以“调鼎”比喻宰相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例如:
引申为治国才能
由前两义衍生,指治理国家的才干。如唐代皇甫冉《彭祖井》诗“欲将调鼎献明光”,暗喻献治国之策。
现代多用于学术或文学领域,需结合语境区分其字面与比喻含义。例如研究古代职官制度时,“调鼎”特指宰相职能;分析诗词时则需注意双关修辞。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韩诗外传》《左传》等古籍原文,或查阅中引用的文献。
《调鼎》是一个汉语词汇,它的词义是指调整或改变某个组织、团队、公司或国家的班底或格局。这个词可以用于形容手段高明的人借助一些行动或方法来重新分配权力、改变决策层次,以便提高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实力。
按照传统的笔画顺序和部首,词语《调鼎》可以拆分为三个部分:辶(划一画)、口(划二画)、鼎(划十五画)。
《调鼎》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史书《封禅书》中晋国大夫张耳与韩信争夺权力的故事。故事中张耳以制造重鼎故难为韩信,试图通过此方式调整和改变权力格局,从而削弱韩信的权势。这个故事后来成为了形容调整权力、改变格局的典故。
《调鼎》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調鼎」。
《调鼎》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其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具体来说,《调鼎》在古汉字中的写法为「調鼎」。
1. 他利用公司队伍的变动,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调鼎,重新分配了各个岗位的职责。
2. 党的领导层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了一次重大的调鼎,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3. 这位领导者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手段,成功地进行了一次毫不留情的调鼎,让整个团队焕发出新的活力。
组词:重调、调整、调动、调控、调度
近义词:变革、更迭、改革、调整
反义词:固守、守旧、不变
白鷳抱着旧皇历迸砌惨恸茶茶常春木丑辱大本大宗打卡丹裳澹灔电信局迭燮凡尔赛俸请纷难奋兴否则馆子门条顾名思义杭绸函授学校喝撺厢黑古董换鹅经黄胶皇命惠允渐涂籍丛借镜锦幅金奴就读均摊开示匡山丽句清词礼庠庐山精獌狿毛象默佑鸟弋迁志蕎麦屈狄入馅摄袂神飈神父折证属邦头足倒置褪淡王役为善无趣謏言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