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烹調食物。 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立言上》:“餘見宰人歎曰:‘ 伊尹 與 易牙 同知調鼎,而有賢不肖之殊。’” 唐 劉禹錫 《送太常蕭博士棄官歸養赴東都》詩:“侍膳曾調鼎,循陔更握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事始一》:“《左傳》:‘ 晏子 曰:“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是古人調鼎用梅醢也。” 明 徐光啟 《農政全書》卷二八:“《農桑通訣》曰:又一種澤蒜,可以香食。 吳 人調鼎,率多用此。”
(2).喻任宰相治理國家。語本《韓詩外傳》卷七:“ 伊尹 ,故 有莘氏 僮也,負鼎操俎調五味,而立為相,其遇 湯 也。” 唐 孟浩然 《都下送辛大之鄂》詩:“未逢調鼎用,徒有濟川心。” 元 薩都剌 《題光春卷上有蕭滕王三學士贊》詩:“未經調鼎休惆悵,會見留酸到子孫。” 清 張大受 《呈竹垞先生四十韻》:“自此期調鼎,無端怨失弓。”
(3).指治理國家的才能。 唐 皇甫冉 《彭祖井》詩:“聞道延年如玉液,欲将調鼎獻明光。”
“調鼎”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烹調食物
字面指用鼎(古代炊具)調制食物,常見于古代文獻中。例如:
喻指宰相治國
源自《韓詩外傳》卷七中伊尹的故事:伊尹曾為廚師,因擅長調和五味被商湯任為宰相。後以“調鼎”比喻宰相輔佐君主治理國家。例如:
引申為治國才能
由前兩義衍生,指治理國家的才幹。如唐代皇甫冉《彭祖井》詩“欲将調鼎獻明光”,暗喻獻治國之策。
現代多用于學術或文學領域,需結合語境區分其字面與比喻含義。例如研究古代職官制度時,“調鼎”特指宰相職能;分析詩詞時則需注意雙關修辭。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韓詩外傳》《左傳》等古籍原文,或查閱中引用的文獻。
《調鼎》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的詞義是指調整或改變某個組織、團隊、公司或國家的班底或格局。這個詞可以用于形容手段高明的人借助一些行動或方法來重新分配權力、改變決策層次,以便提高組織的運營效率和實力。
按照傳統的筆畫順序和部首,詞語《調鼎》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辶(劃一畫)、口(劃二畫)、鼎(劃十五畫)。
《調鼎》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史書《封禅書》中晉國大夫張耳與韓信争奪權力的故事。故事中張耳以制造重鼎故難為韓信,試圖通過此方式調整和改變權力格局,從而削弱韓信的權勢。這個故事後來成為了形容調整權力、改變格局的典故。
《調鼎》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調鼎」。
《調鼎》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其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具體來說,《調鼎》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調鼎」。
1. 他利用公司隊伍的變動,進行了一次成功的調鼎,重新分配了各個崗位的職責。
2. 黨的領導層根據形勢的變化,進行了一次重大的調鼎,以應對當前的挑戰。
3. 這位領導者以其獨特的眼光和手段,成功地進行了一次毫不留情的調鼎,讓整個團隊煥發出新的活力。
組詞:重調、調整、調動、調控、調度
近義詞:變革、更疊、改革、調整
反義詞:固守、守舊、不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