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gwash
base; crus; foot; footsie
【医】 crura; crus; Paedo-; pedo-; peduncle; pedunculus; pes; pillar; pod-
podo-
泔脚(gān jiǎo)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厨房或餐饮场所产生的食物残渣、厨余垃圾,尤其指剩饭剩菜、汤水油污等混合物。其核心含义与英语中的“swill”、“kitchen waste” 或“food slop” 最为接近,常见于餐饮废弃物处理语境。
指餐馆、家庭厨房中废弃的饭菜残渣、油脂、汤水等湿垃圾,常需专门收集处理。
英语对应词:
“泔脚”一词常见于中国南方方言(如吴语区),现已成为垃圾分类政策中的规范术语。例如:
将“泔脚”译为“swill; hogwash”,强调其作为饲料或废弃物的双重属性。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ISBN 978-7-5600-8325-4
释义为“淘米、洗菜、刷锅洗碗等用过的水,以及残羹剩饭”,属生活污水范畴。
来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2450-8
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泔脚”被明确纳入“湿垃圾”分类体系,需统一交由专业机构进行资源化处理,以减少环境污染并促进循环利用。
“泔脚”是一个方言词汇,主要含义和用法如下:
泔脚指居民生活中产生的残羹剩饭以及刷洗锅碗后的废水,属于有机废物的一种。其成分包括米面类残余、蔬菜、动植物油脂、肉骨、鱼刺等,化学组成以淀粉、纤维素、蛋白质为主,无机盐中氯化钠(NaCl)含量较高,并含少量钙、镁、钾等微量元素。
该词常见于江浙沪等地方言,例如茅盾在《大鼻子的故事》中曾用“泔脚”描述被回收的厨余垃圾。实际使用中,多指餐厅、家庭倾倒的剩菜残汤,如“侍者将泔脚倒入桶中”。
泔脚常被回收用于动物饲料(如养猪),但存在卫生安全隐患。例如,上海某餐饮公司曾澄清其供应商未使用“泔脚鲶鱼”,并强调食材经监管部门检验合格。
因泔脚易腐败且含高盐分,需通过专业处理(如发酵、消毒)避免污染环境或传播疾病。部分地区已禁止直接将其用于畜禽喂养,提倡资源化利用(如生物柴油原料)。
法语中“泔脚”译为“restes de repas et eaux grasses”(剩饭与油脂废水),进一步体现其成分特性。
氨з保征债权常识的产硷杆菌属程序带单极导程咄咄怪事幅度校验弗拉施法桧属国家建筑物合理原因计算机输出缩微胶片微缩绘图仪或印刷机可分离认股权证可是空气控制懒惰者氯氟┳乙酯啤酒花中呋物质之一上升角剩余方差审判条例湿存水实惠的十进点双扭线电缆双线绕组瞬变流提取债券同功异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