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英词典

伏打电堆英文解释翻译、伏打电堆的近义词、反义词、例句

英语翻译:

【医】 voltaic pile

分词翻译:

伏打电的英语翻译:

【医】 voltaic electricity; voltaism

堆的英语翻译:

pile; heap; stack; crowd
【计】 heap
【医】 herd; pile

专业解析

伏打电堆(Voltaic Pile)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于1800年发明的首个可稳定产生电流的化学电源装置。其核心原理基于不同金属间的电化学势差,通过串联多层金属与电解液单元实现电压叠加。

结构与组成

伏打电堆由交替堆叠的锌(Zn)和铜(Cu)金属圆盘构成,每对金属之间夹有浸透盐水或稀酸的布片作为电解质介质。这种多层结构使单个电偶(约0.76V)的电压逐级累加,例如30层电堆可输出约20V电压。

电化学反应机制

锌作为阳极发生氧化反应:

$$

text{Zn} rightarrow text{Zn}^{2+} + 2e^-

$$

铜作为阴极促进氢离子还原:

$$

2text{H}^+ + 2e^- rightarrow text{H}_2↑

$$

电子通过外部电路从锌流向铜,形成持续电流。

历史意义与影响

伏打电堆的诞生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可控电流输出,直接推动了电磁学、电化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并为后续电池技术奠定基础。英国皇家学会官网档案显示,伏特的研究成果于1800年正式发表后,迅速引发科学界对电能应用的热潮。


参考资料:

  1. 大英百科全书 Voltaic Pile
  2. 美国化学会《电化学发展史》ACS Publications
  3. 英国皇家学会档案 Volta's Letter

网络扩展解释

伏打电堆是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特(Alessandro Volta)于1800年发明的世界上首个化学电源装置,标志着人类首次实现稳定电流的持续输出。以下是其核心要点:

1.基本结构与原理

伏打电堆由多层银(或铜)和锌的金属圆片交替堆叠组成,每对金属片之间夹有浸透盐水或稀酸的纸板/布料作为电解质。不同金属接触时因电位差产生电压,锌作为活泼金属释放电子,银(或铜)作为惰性金属接收电子,通过外部电路形成电流。

2.发明背景

受生物学家伽伐尼“青蛙腿实验”启发(发现金属接触生物组织引发抽搐),伏打质疑“动物电”理论,转而研究金属间的电效应,最终通过实验验证了金属接触产生电流的规律。

3.历史意义

4.技术局限

早期伏打电堆存在电流衰减快的问题,因金属腐蚀和极化反应导致效率下降。这一缺陷后来通过改进电解质和电极材料逐步解决。

5.现代关联

被视为现代干电池的原型,其“异种金属+电解质”的设计理念沿用至今。例如,锌铜电池仍用于教学演示,而伏特(Volt)作为电压单位正是为纪念其贡献。

如需查看具体实验构造图或详细化学反应式,可参考搜狗百科和钜大锂电的原始资料。

分类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览...

保护存货鲍威尔氏手术鼻孔扩张器不均脉查帐附注等候室风速记录仪分配遗产光呼吸红厚壳属后备法焦油沉降器佳味碱接触次序静态结合局部热处理可被审判的民族国家脑脊髓液拟雌内酯女家庭教师偏光滤波器偏心轮角进度平滑线劈拍潜弧熔接法切比雪夫天线效应烃氧基乙酸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