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al examination
"大考"作为汉语特有教育术语,在汉英对照语境中具有多层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权威定义,"大考"主要指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性考试,其英文对应词可译为"final examination"或"major assessment"《现代汉语词典》2023修订版。该词汇在不同教育场景中呈现以下核心特征:
学术评估属性 指学期末综合测试体系,如大学期末联考(unified terminal examination),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此类考试年均覆盖1.2亿人次,占学历教育评估权重的47%教育部考试中心,2024。
升学选拔功能 特指中考(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和高考(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中国教育在线数据显示,2025年高考报名人数达1129万,创历史新高,其成绩构成高校录取的核心依据中国教育考试网。
职业资质认证 涵盖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和医师资格考试(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人社部《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列有59项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4。
该术语的翻译需结合具体语境,如《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建议,在强调考试规模时使用"large-scale examination",侧重结果重要性时采用"critical assessment"。北京外国语大学汉学研究中心通过语料库分析发现,国际学术期刊中"high-stakes testing"的使用频率近五年增长23%北外语言学研究所,2025。
“大考”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多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清朝针对翰林院和詹事府官员的选拔制度,每十年左右临时召集考试,结果分四等,直接影响官职升降或处罚。例如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官员需参与,优者可超擢升职,劣者可能被降调或革职。
在科举制度中,“大考”有时特指乡试(省级考试),如《官场现形记》提到“赶大考”即参加乡试并中举。
当前最常用的含义,指学校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的重要考试,用于检验学习成果。例如巴金《家》中“准备大考”即为此意。
少数文献中提到“大考”可作为对已故祖父的尊称,属于方言或特定语境下的用法。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等文学作品中的用例。
不受约束的要约层化大地反射波灯丝效率防锈配方反作用场夫高巢功率操作惯盗过程执行栈豪门级解吸用蒸汽经营循环臼石开户人刻蚀抗住联萘酚配方手册普遍性水肿强颜欢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声频远程通信线路神经胞质输卵管胎块松蕈酸锂外周性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