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al examination
"大考"作為漢語特有教育術語,在漢英對照語境中具有多層含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定義,"大考"主要指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階段性考試,其英文對應詞可譯為"final examination"或"major assessment"《現代漢語詞典》2023修訂版。該詞彙在不同教育場景中呈現以下核心特征:
學術評估屬性 指學期末綜合測試體系,如大學期末聯考(unified terminal examination),教育部《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此類考試年均覆蓋1.2億人次,占學曆教育評估權重的47%教育部考試中心,2024。
升學選拔功能 特指中考(Senior High School Entrance Examination)和高考(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中國教育線上數據顯示,2025年高考報名人數達1129萬,創曆史新高,其成績構成高校錄取的核心依據中國教育考試網。
職業資質認證 涵蓋國家統一職業資格考試,如司法考試(National Judicial Examination)和醫師資格考試(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人社部《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明确列有59項準入類職業資格考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4。
該術語的翻譯需結合具體語境,如《新世紀漢英大詞典》建議,在強調考試規模時使用"large-scale examination",側重結果重要性時采用"critical assessment"。北京外國語大學漢學研究中心通過語料庫分析發現,國際學術期刊中"high-stakes testing"的使用頻率近五年增長23%北外語言學研究所,2025。
“大考”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多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指清朝針對翰林院和詹事府官員的選拔制度,每十年左右臨時召集考試,結果分四等,直接影響官職升降或處罰。例如翰林院侍讀學士以下官員需參與,優者可超擢升職,劣者可能被降調或革職。
在科舉制度中,“大考”有時特指鄉試(省級考試),如《官場現形記》提到“趕大考”即參加鄉試并中舉。
當前最常用的含義,指學校學期末或課程結束時的重要考試,用于檢驗學習成果。例如巴金《家》中“準備大考”即為此意。
少數文獻中提到“大考”可作為對已故祖父的尊稱,屬于方言或特定語境下的用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兒女英雄傳》《官場現形記》等文學作品中的用例。
闆式進料機保存系統保險統計師貝内特射頻質譜計便利品不到庭證明書錯誤輸入彈簧墊圈電工規程電碎石術動脈痙攣分子組成感光生存的晶體管效應脊髓痨性感覺分離機械法皲裂性丘疹空間群哭哭啼啼的裂隙羊膜捩轉菌素力螺旋六代鹽婁伊氏試驗前台的籤準氣體張力計乳突頂骨的稅收協定統計判定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