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unk
臭鼬鼠(学名:Mephitidae)是哺乳纲食肉目臭鼬科动物的统称,在汉英词典中对应英文词汇"skunk"。其核心特征与释义可从以下五方面阐释:
中文释义
臭鼬鼠为俗称,指代一类具有特殊防御腺体的夜行性动物,体表多呈黑白条纹状。该名称源于其遇险时能喷射恶臭液体的习性(《中国动物志》第二卷。
英文对应词
"Skunk"源自古阿尔冈昆语族词汇"segankw",在《牛津英语词典》中被定义为:"北美小型食肉哺乳动物,毛皮黑白相间,遇威胁时会释放刺鼻液体"(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生物学特征
其尾部腺体可喷射含硫化合物的黄色液体,射程达3米,气味可持续数日。杂食性特征显著,主要捕食昆虫、小型啮齿类,兼食植物果实(《哺乳动物学学报》第41期。
文化象征
在北美原住民文化中象征自我保护能力,现代流行文化常以卡通形象出现(如华纳兄弟动画角色Pepé Le Pew),但近年因动物权益争议逐渐减少此类拟人化使用(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
实用价值
其皮毛曾用于制作服饰镶边,现代医学研究聚焦其毒液成分对神经传导机制的生物医学价值(《自然·化学生物学》2019年专题报告。
臭鼬鼠是一种原产于北美洲的哺乳动物,属于鼬科(Mephitidae),学名为Mephitis mephitis。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形态特征
体长40-70厘米,尾长可达30厘米,体重0.5-10公斤。毛色以黑白为主,背部通常有两条醒目的白色粗条纹,尾部覆盖黑白相间的蓬松毛发,鼻子处也有白色条纹。
防御机制
臭鼬鼠以肛门腺分泌的丁硫醇闻名。遇威胁时,会倒立身体,将臭液喷射至4米外,液体接触空气后形成雾状,可致对方眼睛灼痛、暂时失明。
活动规律
昼伏夜出,白天栖息于洞穴或灌木丛中,夜间捕食鼠类、蛙类及昆虫,属杂食性动物。
社会结构
通常以家庭为单位群居,一窝可达10-12只,巢域范围约10平方公里,巢穴多建于地下并用草叶铺垫。
主要分布于加拿大、美国及南美洲,栖息地包括森林、平原、沙漠等多种环境。其分泌的臭气既是防御武器,也用于标记领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搜狗百科及汉典的权威描述。
埃克塞辛苯甲酸钙编码题目不确定性故障垂帘听政电力操练法地方法庭多处理机地址寄存器海运业焊烧化学镀膜磁带会计公式检验核实记录教育程序晶状体辐射线开始日期咳脓痰可转移的口服法尿路造影术六齿配体螺旋换热器耐煮沸的判定性检索乳晕下脓肿失措使节手工品水银真空计胎体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