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unk
臭鼬鼠(學名:Mephitidae)是哺乳綱食肉目臭鼬科動物的統稱,在漢英詞典中對應英文詞彙"skunk"。其核心特征與釋義可從以下五方面闡釋:
中文釋義
臭鼬鼠為俗稱,指代一類具有特殊防禦腺體的夜行性動物,體表多呈黑白條紋狀。該名稱源于其遇險時能噴射惡臭液體的習性(《中國動物志》第二卷。
英文對應詞
"Skunk"源自古阿爾岡昆語族詞彙"segankw",在《牛津英語詞典》中被定義為:"北美小型食肉哺乳動物,毛皮黑白相間,遇威脅時會釋放刺鼻液體"(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
生物學特征
其尾部腺體可噴射含硫化合物的黃色液體,射程達3米,氣味可持續數日。雜食性特征顯著,主要捕食昆蟲、小型齧齒類,兼食植物果實(《哺乳動物學學報》第41期。
文化象征
在北美原住民文化中象征自我保護能力,現代流行文化常以卡通形象出現(如華納兄弟動畫角色Pepé Le Pew),但近年因動物權益争議逐漸減少此類拟人化使用(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版。
實用價值
其皮毛曾用于制作服飾鑲邊,現代醫學研究聚焦其毒液成分對神經傳導機制的生物醫學價值(《自然·化學生物學》2019年專題報告。
臭鼬鼠是一種原産于北美洲的哺乳動物,屬于鼬科(Mephitidae),學名為Mephitis mephitis。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态特征
體長40-70厘米,尾長可達30厘米,體重0.5-10公斤。毛色以黑白為主,背部通常有兩條醒目的白色粗條紋,尾部覆蓋黑白相間的蓬松毛發,鼻子處也有白色條紋。
防禦機制
臭鼬鼠以肛門腺分泌的丁硫醇聞名。遇威脅時,會倒立身體,将臭液噴射至4米外,液體接觸空氣後形成霧狀,可緻對方眼睛灼痛、暫時失明。
活動規律
晝伏夜出,白天栖息于洞穴或灌木叢中,夜間捕食鼠類、蛙類及昆蟲,屬雜食性動物。
社會結構
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群居,一窩可達10-12隻,巢域範圍約10平方公裡,巢穴多建于地下并用草葉鋪墊。
主要分布于加拿大、美國及南美洲,栖息地包括森林、平原、沙漠等多種環境。其分泌的臭氣既是防禦武器,也用于标記領地。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搜狗百科及漢典的權威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