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 celluloid; xylonite; zylonite
假象牙(jiǎ xiàng yá)是汉语中对人造象牙材料的统称,特指以化学合成方式模仿天然象牙外观与质地的替代品。其核心英文对应词为Celluloid(赛璐珞),历史上曾广泛用于制作工艺品、台球、钢琴键等。现代语境下,该词也涵盖其他象牙替代材料,可译为Ivory Substitute 或Artificial Ivory。
材质特性
假象牙主要指19世纪中叶发明的赛璐珞(Celluloid),由硝化纤维和樟脑合成,具有类似象牙的乳白色、温润质感及可雕刻性。其发明初衷即替代濒危动物象牙,减少狩猎压力 。
现代延伸含义
随着材料科学发展,"假象牙"涵盖范围扩大至:
应用场景
假象牙传统用于制作印章、首饰盒、刀柄等工艺品。当代则重点应用于乐器配件(钢琴键、吉他拨片)、高档文具及合规奢侈品装饰,避免触犯象牙贸易禁令 。
《牛津英语大词典》(OED)
定义Celluloid为“一种易塑形的合成材料,曾广泛用作象牙替代品”(A plastic material which could be moulded, used esp. as a substitute for ivory),并明确其与象牙仿制工艺的关联(ISBN 978-0-19-861186-8)。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告
指出人造象牙材料是保护非洲象种群的关键替代方案,列举赛璐珞等合成材料在减少非法象牙贸易中的作用(来源:UNEP, Combating Illegal Wildlife Trade, 2023)。
《中国传统工艺保护名录》
收录“赛璐珞仿象牙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其历史工艺价值与生态保护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编,2021版)。
“假象牙”一词有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字面含义
假象牙原指人工仿制象牙的材料,主要成分为赛璐珞(旧称),这是一种由硝酸纤维、樟脑等合成的塑料,具有与象牙相似的乳白色质地和光泽,但成本更低。19世纪由美国人发明后,广泛用于制作梳子、乒乓球、装饰品等。
比喻含义
在汉语中常被用作成语,比喻外表看似真实,但本质虚假的事物,例如伪劣商品、虚假承诺或虚伪的人。
现代背景补充
由于象牙贸易导致大象濒危,国际已普遍禁止象牙制品交易。当前人工象牙更多采用树脂与骨粉混合物等环保材料替代,通过牙线刻画模仿象牙纹路,但纹路较杂乱,与真象牙的波状结构有明显差异。
如需进一步了解象牙鉴别技巧,可参考豆丁网等平台的科普内容。
阿替素半斤八两变程杆佛罗那不定向树超声射线存储程序计算机代码模式电子显微射线摄影术符合加工尺寸格式化源程序教名济默曼氏弓空变空间知觉联体生活卵巢囊肿切除术滤波器阻抗补偿马来酰亚胺酶联免疫吸附测定煤炭脱水干燥美洲钝眼蜱描述属性矩阵内禀方程谱线展宽请求调页肉孢子虫属赛璐璐背心生产税瘦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