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 celluloid; xylonite; zylonite
假象牙(jiǎ xiàng yá)是漢語中對人造象牙材料的統稱,特指以化學合成方式模仿天然象牙外觀與質地的替代品。其核心英文對應詞為Celluloid(賽璐珞),曆史上曾廣泛用于制作工藝品、台球、鋼琴鍵等。現代語境下,該詞也涵蓋其他象牙替代材料,可譯為Ivory Substitute 或Artificial Ivory。
材質特性
假象牙主要指19世紀中葉發明的賽璐珞(Celluloid),由硝化纖維和樟腦合成,具有類似象牙的乳白色、溫潤質感及可雕刻性。其發明初衷即替代瀕危動物象牙,減少狩獵壓力 。
現代延伸含義
隨着材料科學發展,"假象牙"涵蓋範圍擴大至:
應用場景
假象牙傳統用于制作印章、首飾盒、刀柄等工藝品。當代則重點應用于樂器配件(鋼琴鍵、吉他撥片)、高檔文具及合規奢侈品裝飾,避免觸犯象牙貿易禁令 。
《牛津英語大詞典》(OED)
定義Celluloid為“一種易塑形的合成材料,曾廣泛用作象牙替代品”(A plastic material which could be moulded, used esp. as a substitute for ivory),并明确其與象牙仿制工藝的關聯(ISBN 978-0-19-861186-8)。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
指出人造象牙材料是保護非洲象種群的關鍵替代方案,列舉賽璐珞等合成材料在減少非法象牙貿易中的作用(來源:UNEP, Combating Illegal Wildlife Trade, 2023)。
《中國傳統工藝保護名錄》
收錄“賽璐珞仿象牙雕刻”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産,強調其曆史工藝價值與生态保護意義(中國藝術研究院編,2021版)。
“假象牙”一詞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字面含義
假象牙原指人工仿制象牙的材料,主要成分為賽璐珞(舊稱),這是一種由硝酸纖維、樟腦等合成的塑料,具有與象牙相似的乳白色質地和光澤,但成本更低。19世紀由美國人發明後,廣泛用于制作梳子、乒乓球、裝飾品等。
比喻含義
在漢語中常被用作成語,比喻外表看似真實,但本質虛假的事物,例如僞劣商品、虛假承諾或虛僞的人。
現代背景補充
由于象牙貿易導緻大象瀕危,國際已普遍禁止象牙制品交易。當前人工象牙更多采用樹脂與骨粉混合物等環保材料替代,通過牙線刻畫模仿象牙紋路,但紋路較雜亂,與真象牙的波狀結構有明顯差異。
如需進一步了解象牙鑒别技巧,可參考豆丁網等平台的科普内容。
苯基三苄基錫補救選舉川續斷對稱荷載芳香劑分時系統計算機網過剩少數載子化學誘導動态核極化琥珀酰CoA脫酰酶嘉獎令交差夾物模壓假異位基本識别極頂金箔充填器頸強直矩陣簿記卡計秘魯疣迷走神經切除術尿素甲醛樹脂偶胂肉桂酸愈創木酸前膽鈣化醇千方百計乳腺後膿腫屬性賦值酸式酒石酸鉀損害賠償鐵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