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 labour intensity
劳动强度(Labor Intensity)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从事劳动所消耗的体力、脑力和心理负荷的程度,通常反映工作的繁重、紧张程度和对身心资源的消耗量。其核心在于衡量劳动过程中能量消耗与精神压力的综合水平。
体力消耗(Physical Exertion)
指肌肉做功的强度,如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等。国家标准《体力劳动强度分级》(GB 3869-83)依据能耗值划分等级:轻(≤8.0 MJ/日)、中(8.1-11.0 MJ/日)、重(11.1-14.5 MJ/日)、极重(≥14.6 MJ/日)。
英文对应: "Labor intensity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physical or mental effort required to perform a task."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脑力负荷(Mental Workload)
涉及注意力集中度、决策复杂度及持续用脑时间,如精密仪器操作或高强度编程。研究显示,高脑力负荷可导致认知疲劳,降低错误容错率(《人类工效学》期刊,2020)。
英文术语: "Cognitive load" 或 "Mental strain"
心理压力(Psychological Stress)
由工作节奏、责任风险及环境因素(如噪音、高温)引发。WHO《职业健康指南》指出,高心理压力劳动需强制休息干预。
公式:$$ text{劳动强度} = frac{text{实际工作MET值}}{text{基础MET值}} $$
注:以上内容整合自劳动生理学、职业健康领域的学术定义及政府规范文件,具体标准需参照最新版法规条文。
劳动强度是指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劳动量,反映劳动的紧张程度和生理负荷。以下是综合不同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劳动强度体现为劳动过程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密度,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劳动力的支出为衡量标准。例如,同一时间内工作量越大或紧张程度越高,劳动强度越强。
分类与表现形式
理论背景
马克思提出,劳动强度是“劳动的内含量或密度”,即通过增加单位时间内的劳动支出来提升生产效率。这一概念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常被用于提高剩余价值,而社会主义更倾向于通过优化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
影响因素
包括工作节奏、任务复杂度、环境压力等。例如,高强度的流水线作业可能要求持续快速操作,导致生理和心理负荷增加。
实际应用
劳动强度的评估有助于合理分配工作负荷,避免过度疲劳。现代管理中常结合技术改进(如自动化)来降低体力劳动强度,同时关注脑力劳动者的精神压力调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案例或历史背景,可参考相关劳动经济学或公共卫生研究文献。
氨基醇酸烘漆柏脂海松酸板斧半熟的笔调玻璃套管插值法船载小艇戴维斯氏冠单晶硅定量装置多耳者改革勾销海盗旗黑肥碱性高锰酸盐氧化法甲酸醑拒绝介入氯化物缺失的毛基质木薯淀粉年增量膨胀因子强度位准倾注汽压试验三合氯喹啉图厄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