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odhisattva
"菩萨"的汉英词典释义与详解
一、核心释义
"菩萨"(Púsà)是佛教术语,为梵文Bodhisattva 的音译缩写,原词由"菩提"(Bodhi,意为觉悟) 与"萨埵"(Sattva,意为有情、众生) 组合而成,直译为"觉有情" 或"追求觉悟的众生"。在佛教体系中,菩萨指发愿普度众生、修持佛道,但尚未成佛的修行者,其核心精神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
二、宗教内涵解析
大乘佛教的核心角色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象征,代表慈悲(Compassion) 与智慧(Wisdom) 的双修。例如,观音菩萨(Avalokiteśvara)象征"大悲",文殊菩萨(Mañjuśrī)象征"大智"。菩萨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为修行纲领,目标是通过累世修行最终成佛,同时救度一切众生脱离苦海。
果位与修行阶次
菩萨修行分为"十地"(十阶位),从初发心(初地)至即将成佛(十地),每一阶位需突破无明烦恼,增长智慧功德。例如,《华严经》详述菩萨从"欢喜地"至"法云地"的修行次第。
三、世俗化引申义
在汉语日常语境中,"菩萨"衍生出两层含义:
如"菩萨心肠"形容极度仁慈、乐于助人的品性(英文可译为saintly person 或compassionate being)。
民间常将寺庙中供奉的佛、菩萨塑像统称为"菩萨",如"拜菩萨"指向佛像礼拜祈福。
四、权威英文译法对照
中文术语 | 标准英译 | 语境说明 |
---|---|---|
菩萨 | Bodhisattva | 学术及宗教语境(唯一精准对应词) |
菩萨心肠 | Heart of a Bodhisattva | 直译,强调佛教本源 |
Saintly compassion | 意译,普世价值观理解 |
五、学术与文化参考来源
《妙法莲华经》(Lotus Sūtra)明确菩萨"为度众生,不入涅槃"的誓愿;《维摩诘经》阐释"菩萨行"的实践哲学。
牛津大学出版社《佛教词典》(A Dictionary of Buddhism)定义 Bodhisattva 为"以成就无上菩提、救度众生为目标的修行者";《大英百科全书》条目详述菩萨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演变。
中国佛教协会官网《菩萨信仰专题研究》梳理汉传佛教菩萨信仰的本土化历程;哈佛大学《佛教研究学刊》多篇论文分析菩萨思想与东亚伦理的关联性。
注:以上释义综合佛教经典、权威词典及学术研究,引用来源因平台限制未附链接,但确保内容可经由公开学术数据库(如JSTOR、CNKI)或出版社官网验证。
“菩萨”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词源与基本含义
该词源自梵文“菩提萨埵”(Bodhisattva),意为“觉悟有情”。“菩提”指觉悟、智慧(),“萨埵”指有情众生,合称即“自觉且觉他者”()。其核心包含两层境界:一是自身获得觉悟,二是帮助众生解脱烦恼。
地位与宗教角色
菩萨在大乘佛教中属于仅次于佛的果位,承担协助佛陀传播佛法、救度众生的职责()。不同于仅追求自我解脱的罗汉,菩萨强调“自利利他”,以慈悲和智慧践行大乘精神()。
层次分类与别称
核心特质与代表形象
佛教经典中常以四大菩萨象征不同精神:
修行目标
菩萨需发“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一过程贯穿从凡夫到成佛的全阶段,被视为成佛的必经之路。
扩展说明:菩萨概念不仅限于宗教偶像,更代表一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精神境界。普通人发菩提心并践行利他行为,亦可称为“菩萨”()。
白英果红素标点字符采矿权藏青色查封帐户程数热变换器单层容器等张性长度增加多级螺旋泵二次抽样二烃基硫酸酯放射剂量分布富平白蛉干馏物规则集哼着鼻子回旋图呼吸深快建造浸液加热器集气架寄生胎计算机业余爱好者据为己有脓性直肠炎肉眼方法施救费用同形通信中心完工切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