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英詞典

菩薩英文解釋翻譯、菩薩的近義詞、反義詞、例句

英語翻譯:

Bodhisattva

相關詞條:

1.bodhisatva  2.joss  3.boddhisattva  4.bodhisat  5.enlightenedbeingwhoseekstoenlightenothers  6.Bhodisattva  

專業解析

"菩薩"的漢英詞典釋義與詳解

一、核心釋義

"菩薩"(Púsà)是佛教術語,為梵文Bodhisattva 的音譯縮寫,原詞由"菩提"(Bodhi,意為覺悟) 與"薩埵"(Sattva,意為有情、衆生) 組合而成,直譯為"覺有情" 或"追求覺悟的衆生"。在佛教體系中,菩薩指發願普度衆生、修持佛道,但尚未成佛的修行者,其核心精神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二、宗教内涵解析

  1. 大乘佛教的核心角色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理想人格象征,代表慈悲(Compassion) 與智慧(Wisdom) 的雙修。例如,觀音菩薩(Avalokiteśvara)象征"大悲",文殊菩薩(Mañjuśrī)象征"大智"。菩薩以"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 為修行綱領,目标是通過累世修行最終成佛,同時救度一切衆生脫離苦海。

  2. 果位與修行階次

    菩薩修行分為"十地"(十階位),從初發心(初地)至即将成佛(十地),每一階位需突破無明煩惱,增長智慧功德。例如,《華嚴經》詳述菩薩從"歡喜地"至"法雲地"的修行次第。

三、世俗化引申義

在漢語日常語境中,"菩薩"衍生出兩層含義:

  1. 比喻慈悲善良之人

    如"菩薩心腸"形容極度仁慈、樂于助人的品性(英文可譯為saintly person 或compassionate being)。

  2. 泛指佛教造像

    民間常将寺廟中供奉的佛、菩薩塑像統稱為"菩薩",如"拜菩薩"指向佛像禮拜祈福。

四、權威英文譯法對照

中文術語 标準英譯 語境說明
菩薩 Bodhisattva 學術及宗教語境(唯一精準對應詞)
菩薩心腸 Heart of a Bodhisattva 直譯,強調佛教本源
Saintly compassion 意譯,普世價值觀理解

五、學術與文化參考來源

  1. 佛教經典

    《妙法蓮華經》(Lotus Sūtra)明确菩薩"為度衆生,不入涅槃"的誓願;《維摩诘經》闡釋"菩薩行"的實踐哲學。

  2. 權威辭書與百科

    牛津大學出版社《佛教詞典》(A Dictionary of Buddhism)定義 Bodhisattva 為"以成就無上菩提、救度衆生為目标的修行者";《大英百科全書》條目詳述菩薩思想在大乘佛教中的演變。

  3. 學術研究

    中國佛教協會官網《菩薩信仰專題研究》梳理漢傳佛教菩薩信仰的本土化曆程;哈佛大學《佛教研究學刊》多篇論文分析菩薩思想與東亞倫理的關聯性。


注:以上釋義綜合佛教經典、權威詞典及學術研究,引用來源因平台限制未附鍊接,但确保内容可經由公開學術數據庫(如JSTOR、CNKI)或出版社官網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菩薩”是佛教中的重要概念,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詞源與基本含義
    該詞源自梵文“菩提薩埵”(Bodhisattva),意為“覺悟有情”。“菩提”指覺悟、智慧(),“薩埵”指有情衆生,合稱即“自覺且覺他者”()。其核心包含兩層境界:一是自身獲得覺悟,二是幫助衆生解脫煩惱。

  2. 地位與宗教角色
    菩薩在大乘佛教中屬于僅次于佛的果位,承擔協助佛陀傳播佛法、救度衆生的職責()。不同于僅追求自我解脫的羅漢,菩薩強調“自利利他”,以慈悲和智慧踐行大乘精神()。

  3. 層次分類與别稱

    • 修行階段:分為凡夫菩薩(初發心修行者)和聖位菩薩(如觀音、文殊等已證高階果位者)()。
    • 别稱:根據特質不同,又稱“開士”(以法開導衆生)、“大士”(實踐大乘佛法者)等()。
  4. 核心特質與代表形象
    佛教經典中常以四大菩薩象征不同精神:

    • 文殊菩薩(智慧)、觀音菩薩(慈悲)、普賢菩薩(行願)、地藏菩薩(願力)()。
      他們通過不同方式引導衆生,體現菩薩道的多元實踐路徑。
  5. 修行目标
    菩薩需發“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一過程貫穿從凡夫到成佛的全階段,被視為成佛的必經之路。

擴展說明:菩薩概念不僅限于宗教偶像,更代表一種“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精神境界。普通人發菩提心并踐行利他行為,亦可稱為“菩薩”()。

分類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