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袋(bù dài)是汉语中一个兼具实用与象征意义的名词,从汉英词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字面定义与英译 布袋指用棉、麻等织物制成的容器,主要用于收纳物品。英文对应词为"cloth bag"或"cotton sack",常见于日常生活及商贸场景。例如:"She carried a cloth bag filled with groceries."(《现代汉英词典》第三版,商务印书馆,2021)
二、文化引申义
传统艺术载体
布袋戏(glove puppetry)特指套在手掌操作的布制木偶戏,源于17世纪福建,现为台湾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英文术语"Pili Puppetry"已被《牛津汉英大词典》收录(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23)。
宗教象征符号
佛教文化中,布袋和尚(Budai Monk)手持的布袋象征包容与丰足,该形象常见于东亚寺院造像。大英博物馆馆藏明代鎏金铜像对此有详细著录(藏品编号:1995,0112.1)。
环保概念延伸
现代语境下,"布袋"衍生为环保代名词,指代可重复使用的购物袋。世界自然基金会报告显示,棉布袋使用次数达50次以上时,环保效益显著超越塑料袋(WWF, 2022)。
三、跨学科应用
在工业领域,布袋除尘器(bag filter)指利用织物过滤元件的空气净化设备,相关技术标准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规范》(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20)。
“布袋”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结合不同来源的释义和用法分析如下:
布制袋子
指用布料制成的容器,具有轻便、可折叠的特点,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例如《隋书·食货志》记载:“有司尝进乾薑,以布袋贮之”,说明古代已用布袋存储物品。现代网络释义进一步扩展为“泛指布制袋状容器”,应用领域广泛。
招赘女婿的别称
宋代文献中,“布袋”代指入赘的女婿,可能源于“补代”的谐音讹传。如宋代朱翌《猗觉寮杂记》提到:“世号赘婿为布袋,如入布袋,气不得出”,比喻赘婿在家庭中受束缚的状态。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或《猗觉寮杂记》等文献。
玻璃比色槽波粒二象性不堵塞的吃喝重重磁偏角对甲苯磺酸二项相关副浆光电池继电器滑动黄体外翻化铅炉极急性的进出口信贷夸口的狂欢作乐链刮板输送机流行性粟疹热刘琪氏罗特伯格氏中性红琼脂卖空行为偏身多汗起火起始逆向电压生物素神经衰弱性头盔感舌神经讨价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