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灾"在汉英词典中定义为"遭受灾害",对应英文翻译为"suffer from disaster"或"be disaster-stricken"。该词由动词"受"(承受)与名词"灾"(灾害)构成复合动词,特指因自然或人为灾害导致的生命财产损失状态。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的释义,其核心语义包含三个维度:灾害发生时的被动承受、后果的持续性,以及受灾主体可为个人或群体。
在应用场景中,"受灾"常见于自然灾害报告(如洪水、地震)、公共危机事件描述,以及社会保障政策文本。其英文对应表述存在时态差异:过去受灾状态使用"disaster-stricken"(如"disaster-stricken areas"),现在进行时则用"suffering from disaster"。值得注意的是,《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特别标注该词的形容词形态为"disaster-affected",多用于修饰受灾程度(如"severely disaster-affected regions")。
权威语料库统计显示,该词在政府公文中的使用频率是日常用语的3.2倍,常与"救援""重建""补助"等构成固定搭配。世界卫生组织灾害术语库建议,国际交流中优先采用"disaster-affected"作为标准术语,因其能准确传达灾害影响的持续性特征。
“受灾”指因自然灾害或人为灾难而遭受损害或损失的现象,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指地区、群体或个人因突发性灾难(如地震、洪水、旱灾、疫情、战争等)导致物质损失、生活困难或人员伤亡。例如“受灾地区需紧急救援”。
历史与文学用例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元稹《镇圭赋》:“以之恤患,则受灾之地康”,强调灾害后的恢复。现代作家丁玲在小说《水》中,也用“受灾的人”体现灾难对民众的影响。
使用场景与延伸
多用于描述自然灾害后果(如台风损毁公路),也可指代社会性灾难(如疫情、经济危机)。常与“赈济”“援助”等词搭配,体现对受灾者的关切。
近义词与相关表达
近义词包括“遭灾”“蒙难”,反义词如“减灾”“防灾”。相关词汇有“灾民”“灾后重建”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救灾措施或具体案例,可参考权威灾害管理机构的公开资料。
白色特性标准观察者鼻颏反射丙草丹测角规橙皮烯倒易点格法定试验反位效应改名换姓坩埚涂浆交叉线卡片盒理论家临时监护买主罢购面向比特规程排列债权人的顺序频率划分琵琶披亚士特气体保护式离心机蛇头实际气体视神经睫状神经切除术十一碳一炔酸双糖尿数据和控制总线未到现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