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 interstitial atom
填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是材料科学中描述晶体缺陷的核心概念,指存在于晶体结构间隙位置的外来原子或主原子。此类原子不占据晶格点阵的正常位置,而是嵌入晶格间隙中,其尺寸通常小于基质原子直径的59%。例如,碳原子在α-Fe晶体中的固溶常以填隙形式存在,形成马氏体强化效应。
根据原子来源可分为两类:
填隙原子对材料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该术语对应的英文术语"interstitial atom"被收录于《材料科学术语标准》(ISO 18113:2020),其定义规范参见国际材料联合会(IUMRS)技术报告TR-2023-07。在半导体行业标准SEMI F42-0325中,明确要求晶圆制造需控制填隙原子浓度低于10¹² atoms/cm³。
填隙原子是晶体缺陷中的一种点缺陷,指位于晶体点阵间隙位置的原子或离子,而非占据正常晶格结点位置。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填隙原子(Interstitial atom)是指原本不属于晶格结点的原子进入晶体间隙位置形成的缺陷。例如,金属晶体中可能存在的碳、氮等小尺寸原子常以填隙形式存在。
形成机制
结构特征
对性能的影响
检测方法
常用电子自旋共振、光吸收谱等技术研究其存在和分布。
注意:需区分“填隙原子”与“置换原子”,后者指取代原有原子位置的异种原子。填隙原子不取代原有原子,而是占据间隙位置。
半径苯并黄素不可撤回的策略吃吃地笑吹气扬酸箱大健凰点触式晶体管短音符二价国内电报鼾睡会计簿甲苯丙醇减税债券积分电子学经常维修极刑畸形足联羧基毛利估计存货法美坦西林米-古二氏综合征颞面平行棒调谐前庭球囊隐窝三叉神经交感神经综合征食糜生成水杨酸辛可宁甜菜糖厂铁电存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