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 時, 公孫接 、 田開疆 、 古冶子 三人臣事 齊景公 ,均以勇力聞。 齊 相 晏嬰 謀去之,請 齊景公 以二桃賜予三人,論功而食,結果三人棄桃而自6*殺。事見《晏子春秋·谏下二》。後因以比喻施用陰謀殺6*人。 三國 蜀 諸葛亮 《梁甫吟》:“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 唐 李白 《懼讒》詩:“二桃殺三士,詎假劍如霜?” 潘飛聲 《秋感》詩之三:“遲暮仍為《梁甫吟》,二桃三士費沉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二桃殺三士漢語 快速查詢。
“二桃殺三士”是中國古代一則著名的曆史典故,也是成語,其核心含義是通過巧妙計謀借刀殺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該典故最早記載于《晏子春秋·谏下》,講述春秋時期齊國宰相晏嬰設計除掉三位居功自傲的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的故事。三人因勇猛善戰而驕橫跋扈,甚至對君主不敬,晏嬰擔心其威脅國家穩定,遂向齊景公獻計。
該典故被廣泛引用,如唐代李白詩句“二桃殺三士,讵假劍如霜”(《懼讒》),并收錄于《喻世明言》等文學作品。其作為“無解陽謀”的典型,至今仍被用于權謀策略的讨論中。
《二桃殺三士》是一句成語,意為“二個桃子殺死了三個壯士”。這個成語比喻行為愚蠢、輕率自信而導緻失敗。
《二桃殺三士》的拆分部首是一+木+一,筆畫數為4+4+4+2+5+2。
《二桃殺三士》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的文人楊岐的《帝京景物略》。繁體字為「二桃殺三士」。
在古時候,「二桃殺三士」可能被寫作「貳桃殺三士」。
小明隻學會了幾個英文字母,就以為可以去參加國際英文比賽,真是《二桃殺三士》。
例行、例證、例題、例外、例行公事。
目标不符、自不量力、自取滅亡。
聰明、謹慎、小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