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法度。《詩·小雅·小旻》:“民雖靡膴,或哲或謀。” 鄭玄 箋:“膴,法也。”一說,謂不多。 陸德明 釋文:“靡膴……《韓詩》作‘靡腜’,猶無幾何。”
“靡膴”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具體如下:
(1)無法度
漢代鄭玄在箋注中認為“膴”通“法”,即“靡膴”指社會缺乏規範或法度,可理解為“無章可循”。
(2)數量不多
唐代陸德明在《經典釋文》中提到,《韓詩》版本将“靡膴”寫作“靡腜”,并解釋為“猶無幾何”,即“數量稀少”或“沒有多少”。
兩種解釋的差異源于不同學者對古籍的注解角度:
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見于文獻研究或對《詩經》的注解分析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詩經》相關注疏及《經典釋文》等古籍。
靡膴,是一個古漢字詞,屬于現代漢語詞彙,是形容某物質松軟無力、缺乏韌性的意思。它的拆字構成是革和虧,部首是革。在現代漢字中,它的總筆畫數是22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周易·乾卦》中:“乾元亨,利貞。青膴有喪。”在此處,“青膴”指的是力量不足、無法恢複的狀态。
靡膴在繁體字中為「靡膴」,拆分和部首都與簡體字相同,總筆畫數也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中,靡膴的形狀有些不同。例如在《說文解字》中,靡膴的形狀為「靡」加上「衣」。這種漢字寫法經過演變和簡化後才形成了現代的靡膴。
一些例句中可以看到靡膴的用法:
1. 這塊布料靡膴無力,無法成為衣物的材料。
2. 那個球隊的防守虛弱,毫無靡膴可言。
靡膴的組詞有:靡靡之聲、靡不有初、膴膴不絕。
與靡膴近義詞有:柔軟、松垮、無力。
與靡膴反義詞有:堅硬、有力、有韌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