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軍隊紮營休息時擔任守衛。《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柏至靖侯 許盎 ,以駢鄰從起 昌邑 ,以説衛入 漢 。” 顔師古 注:“説讀曰稅。﹝稅﹞衛謂軍行初舍止之時主為衛也。” 清 莫友芝 《有感》詩之一:“羽林説衛存文物,車駕巡秋冒雪霜。”
“説衛”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曆史語境和通假字現象來理解:
基本釋義
指軍隊紮營休息時擔任守衛。這裡的“説”通“稅”(音shuì),意為休憩、駐紮,“衛”指守衛。例如《漢書》記載:“柏至靖侯許盎……以説衛入漢”,顔師古注釋指出“稅衛”即軍隊初駐紮時負責警戒。
字形與讀音
曆史用例
清代莫友芝《有感》詩雲:“羽林説衛存文物”,描述禁衛軍在駐紮時執行守衛任務,同時保護文物。
相關擴展
提示:該詞屬古漢語專有表述,現代語境中一般用“駐守衛兵”等替代,需注意避免與“說”(言語)混淆。
《説衛》(Shuō Wèi)是一個中文詞彙,意為“說一個故事”。該詞一般用于描述一個人或者某種手段将故事或信息以口頭形式傳達給他人。
《説衛》的拆分部首是讠(yán)和卩(jié),其中讠表示“言”(yán),意為“說話”,卩表示“蔔”(bǔ),意為“折斷”。根據拆分部首,可以看出這個詞與說話中的故事或信息有關。字典中顯示《説衛》共有17畫。
《説衛》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字演變過程。在古代漢字中,本來使用的是繁體字“說衛”,後來隨着簡化字的推行,被簡化為現代常用字“説衛”。
在古代漢字中,詞語《説衛》的寫法較為繁瑣。使用的是繁體字“說衛”,”說“的左側行書寫法象征着說話的口和聲音;而“衛”的上部分單獨寫成“衞”,下部分為“卩”,形狀類似手臂,表示保護的意思。整體來看,《説衛》的古時候漢字寫法顯示出說話保護的意思。
1. 他經常跟孩子們講述神奇的故事,每個故事都很精彩。
2. 我喜歡聽朋友們給我講故事,他們的《説衛》能夠讓我陶醉其中。
1. 説理 (Shuō lǐ):辯解和解釋的理論基礎。
2. 説明 (Shuō míng):向他人解釋并傳達信息的行為。
3. 説教 (Shuō jiào):以道德觀念或信仰為基礎向他人灌輸價值觀念的言論。
1. 說話 (shuō huà):以口頭形式表達思想、感情或信息。
2. 講述 (jiǎng shù):以口頭形式叙述故事或事件的細節。
3. 傳達 (chuán dá):通過語言或其他方式将信息傳遞給他人。
1. 聽 (tīng):接受别人說話或傳達的信息,而不是自己說話或傳達信息。
2. 默默無言 (mò mò wú yán):沉默不語,不做任何言辭或傳達信息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