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絲羅襁褓。 唐 嚴維 《詠孩子》:“繡被花堪摘,羅綳 * 妍。”
關于“羅綳”一詞的解釋,目前可查的權威文獻和詞典中并未收錄該詞的具體定義,可能為生僻詞、古語用法或存在書寫誤差。結合搜索結果中相關字詞的分析,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字形或拼音誤差的可能性
若用戶實際詢問的是“羅羉”(luó luán),根據的解釋,該詞指捕捉鳥獸的羅網,出自《後漢書·馬融傳》的“罦罝羅羉,彌綸阬澤”,李賢注中明确“羉”為彘(野豬)網。此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現代使用極少。
“羅”字的基礎含義
根據,“羅”本義為捕鳥的網(甲骨文字形象網中有鳥),後引申為搜集、招緻等義,如“羅列”“門可羅雀”。這一含義與“羅羉”中的“羅”一緻,均與網具相關。
“綳”字的單獨釋義
“綳”(bēng或běng)現代多指繃緊、束縛,或作為量詞(如一綳線)。若将“羅綳”理解為“羅網與繃帶”的組合,則缺乏文獻支持,可能為生造詞。
建議:若需進一步确認,請檢查詞語的準确性,或提供更多上下文。若為研究古文,可參考《漢語大詞典》《後漢書》等典籍;若為現代用法,可能存在書寫錯誤。
羅綳(luó jǐng)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紡織品的顔色,即鮮紅的顔色。
羅綳的部首是糸(mì),由“纟”組成,表示與紡織、繩索等相關的意思。整個漢字“羅”共有11個筆畫,“綳”共有12個筆畫。
羅綳起源于古代漢字,隸屬于“讀音相同,意義相近”的詞。“羅”在古代指紅色,而“綳”則是指一種罩子,當時紅色的罩子被稱為“羅綳”。目前,簡體字中使用的是“羅綳”,而繁體字使用的是“羅繃”。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羅綳”這個詞彙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寫作“羅孟”(luó mèng)。這種不同的寫法主要是由于不同時期、地域和文獻的差異所緻。
在古代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羅綳的使用例句,例如:“若非見得羅綳,恐怕我不是唐生的兒子。”這句話意思是說,如果不是看到了鮮紅的顔色,他就不會相信自己是唐生的兒子。
以下是一些由羅綳組成的詞語:
以下是一些與羅綳意思相近的詞語:
以下是與羅綳意思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